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探索 > 养生之道 >

庄子:极冷的眼,极热的心

导读:

公元1200年梅雨季节的某日,大词人辛弃疾得到老友朱熹去世的消息,写下一首《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

公元1200年梅雨季节的某日,大词人辛弃疾得到老友朱熹去世的消息,写下一首《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其中写道:“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自不能忘堪笑。”辛弃疾所“笑”的,正是庄子的尴尬:一方面,他是鄙弃语言文字的,认为真意“不可以言传”,古书是“古人之糟粕”;另一方面,他自己又“万言千句”地著书立说,因为实在找不到更好的传道工具。庄子强调“得鱼忘筌,得意忘言”,后世文人却往往只爱其“言筌”,真是一种深深的无奈。

庄子与《庄子》

庄子,战国中期杰出的哲学家,道家学说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生当乱世,不愿仕进,以全身远害,所以生平事迹不显于世。《史记》有《老庄申韩列传》,为庄子与老子、申子、韩非子的合传。其中关于庄子的履历,仅说他是“蒙人”,即今日安徽蒙县,曾经担任当地“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代人。楚威王曾派人携重金请庄子出任楚相,被他拒绝了,这个故事在《庄子·秋水》中也有记载,留下成语“曳尾涂中”,比《史记》用“牺牛”为喻更生动些。《庄子》还有“庄周贷粟于监河侯”等故事,是生活实录还是仅为寓言虚构,殆不可考。

一般认为《庄子》成书于战国中后期。《史记》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汉书·艺文志》著录52篇。今本《庄子》仅33篇6.5万余字,分为3部分: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余嘉锡先生认为,这种编次始于西汉刘向,司马迁所见《庄子》尚无内篇、外篇、杂篇之别。从宋代开始,研究者大多认为内篇系庄子所撰,体现其核心思想;外篇、杂篇大多为后人之作,是对内篇思想的阐述与补充;其中,《说剑》等数篇与庄子思想不合,疑为伪作混入。今日坊间《庄子》版本众多,往往署名“战国庄周著”,是不够严谨的。

追求自由,消解世俗

按照《史记》的说法,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是个博学的老子传人。他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无为”等思想,又有自己的发展。无论古今,用世俗的眼光看,庄子都充满了叛逆精神,他追求自由,反传统、反权威,消解世俗的是非观、破除主流的价值判断,与他身后两千多年的西方解构主义思想遥相呼应。

庄子的主要思想体现在《庄子》内篇,尤其是《逍遥游》和《齐物论》中。

《逍遥游》是篇奇文,充满奇特的想象力。庄子笔下的大鹏鸟“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令人心驰神往。不少读者不及细细寻绎,便把大鹏当作“逍遥”的代表,其实庄子要表达的意思是:大鹏也是“有待”(有所依赖)的,需要借助“扶摇羊角”之势和“六月息”,才能从北冥飞到南冥,这不能算真正的“逍遥”。真正的逍遥,需要达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的“无待”境界,正如他描绘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脱离了一切外物包括自身躯壳的羁绊。庄子追求的是一种绝对自由,这种自由在世俗社会是无法实现也很难被理解的。

《齐物论》覃思精微,是《庄子》核心中的核心,也是最考验读者理解力的一篇。篇名“齐物论”三字,学者就有不同读法,有读为“齐物”论的,也有读为“齐”物论的。“齐物”论,是偏正结构,指消解万物差别的言论;“齐”物论,则是动宾结构,指消解关于事物的各种言论差别。《齐物论》用大量深刻的辨析和生动的比喻,颠覆了世人习以为常的价值观与认识论,在“万物一齐”的总纲下,消解物我、是非、寿夭、大小、生死、贵贱之间的分野。庄子有一个非同寻常的大脑,时有不可思议的思辨。比如这几句“拗口令”一般的话语:“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涉及时间、空间、物质的起源与本质,甚至可与当今天体物理学理论相参读。

内篇中的其他几篇,《养生主》讲授顺应自然的养生要领,《人间世》教人如何应对复杂险恶的人事环境,《德充符》推崇德充于内、遗其形骸,《大宗师》宣扬“天道无为”,《应帝王》提倡无为而治。内篇为经,外篇、杂篇为纬,相互对应或呼应,胜义纷呈,共同组成一个眩人眼目的思辨迷宫。

注重个体,超越人生

庄子与老子在认识论上是基本一致的,但他们的政治观大异其趣。庄子接过了老子的“接力棒”,却跑向不同的方向。

首先,他们的“目标客户”不同。老子的《道德经》是写给统治者看的,传授“君人南面之术”,庄子则是个“无政府主义者”,追求平等、自由,鄙视政治,认为治理天下是“绪余”“糟粕”。老子教君主如何“玩转天下”,而庄子则教人如何不跟君主“玩”。因此,西汉初年使用道家思想治国,称“黄老”而不称“老庄”。

读者定位不同,必然导致内容不同。《老子》五千言充满了谋略、权术,被人视为“兵书”。老子有时甚至给人以“狡猾”的感觉,他的“无为”“不争”都只是手段,目的是统治天下、“天下莫能与之争”。而《庄子》则注重个体的体验,寻求人生存在的意义,探讨如何达到快乐、超越痛苦。论治国之道的《应帝王》,也只是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并没有像《老子》那样为君主提供谋略与权术。

老子哲学是政治哲学,庄子哲学是生命哲学。老子是入世的,庄子则是出世的,或曰“逃世”“游世”。老子是冷静的,冷静到冷血;庄子则是“眼极冷,心肠极热”(清代学者胡文英《庄子独见》),时有愤激之语。

意出尘外, 怪生笔端

《庄子》本非文学作品,却被后人奉为文学经典。司马迁说“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清代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评《庄子》“意出尘外, 怪生笔端”,鲁迅称其“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越俎代庖、朝三暮四、槁木死灰、庄周梦蝶、游刃有余、莫逆之交、相濡以沫、望洋兴叹、呆若木鸡……这些成语典故,为后世诗文创作提供了丰富而精美的“食料”,《庄子》汪洋恣肆的文风、恢奇怪异的想象,更为许许多多文人所钦羡模仿。

庄子本人是主张“得鱼忘筌”的,谁知他编的鱼篓太美了,让人难以忘怀。《兰亭序》里有这么两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死生、齐彭殇是庄子的观点,王羲之是弃鱼而用其篓。至于误读曲解乃至不识篓中之鱼的现象,则更加普遍,前述以鹏鸟为“逍遥”的象征即为一例。庄子说人与鱼、鸟的审美标准不同,“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后人望文生义,用“沉鱼落雁”来形容女子之美,又增加“闭月羞花”,附会为古代四大美女的代称——庄子地下有知,定然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