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烽,这个位于乌江南岸的县城,古代虽属“川黔锁钥,黔中咽喉”的战略要地,然而,贫困和落后始终缠绕着这片土地。改革开放后,息烽县以“工业强县、农业稳县、科教兴县、旅游活县”战略为指引,后发赶超、强县升位,实现息烽从国定贫困县到省级经济强县的跨越。四十年沧海桑田,息烽县是如何走上经济强县之路的?
找准症结打通改革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初期,全县农业总产值3582万元,工业总产值959.73万元,财政总收入495.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53元。1994年,息烽县被列入国定贫困县。县委、县政府认真查找贫困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人的素质差、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差、建设资金投入少、比较好的资源未得到开发利用。息烽县迅速制定脱贫攻坚措施,找准发展致富战略思路,以“工业强县、农业稳县、科教兴县、旅游活县”为战略指引,坚持一把手负总责,主要领导亲自抓,以担当作为的精神,率领全县23万人,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实现了息烽县从国定贫困县到省级经济强县的大跨越。
息烽县的发展,首先是从打通水、电、路这个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关节”开始的。
要致富,修水库。息烽是农业县,人畜饮水问题、土地农田灌溉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状态的改善。80年代初期,全县水利设施落后,农业灌溉严重不足。息烽县采取缩短战线,调整投资结构,走内涵为主,主攻渠道防渗配套,节水增灌的路子。修建鱼简河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16座。全县修建水利工程设施627处,有效灌溉面积13.26万亩。90年代兴建大量水窖,补充旱地作物灌溉。21世纪初,修建大洪水库、枧槽沟水库,加大对小桥河水库、红马水库等的贮水管理。修建水厂近200个。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农作物灌溉问题、工业用水问题。解决用水问题为息烽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致富,农电改造是出路。80年代,除县城和乡镇政府所在地外,绝大多数农村没有用上电,家庭用的大多是煤油灯。到80年代后期,部分村通电,但电压低,有时连熊猫牌的小黑白电视机都带不动,农村没有一家像样的加工厂,乡镇企业发展举步维艰。电容量少,输电能力差的现状制约着地方产业的发展。90年代末,我县实施“两改一同价”(农电体制改革、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工程。全面提升我县电容量,提高输电变电能力。从此,家家户户有了明亮的电灯、人们逐步安装电话、买上彩电,有的开起了小型加工厂,乡镇企业逐步兴起,21世纪初期,乡镇企业经济总量占全县比重的30%左右,成为息烽经济崛起的一枝奇葩。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息烽县为摆脱经济发展困境发出的响亮号召,也是县委、县政府对23万群众的庄严承诺。80年代,210国道、川黔铁路纵穿县城而过,成为息烽通往外地的主要通道。但县境内交通闭塞,除部分乡镇政府所在地有公路通往县城外(青山苗族乡没有通往县城的公路),乡镇间、村组间没有往来公路。从90年代开始,息烽县下大力气修通了乡镇的县级公路、村级公路、组组通公路,协助维修210国道、协助修建贵遵高等级公路息烽段、渝黔铁路息烽段。目前,全县境内平均每100平方米面积内拥有公路149.7千米,平均每100人拥有公路14.1千米。息烽交通便利条件在同等区县中处于领先地位。
息烽温泉高速收费站
息烽县把制约经济发展的水、电、路关节打通后,乡镇间和邻县间互通有无,商业往来更加密切频繁。农、商业不断发展壮大,生活逐渐走向富裕。近几年来,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不断推进,息烽打通了与外面世界沟通的桥梁,大数据农商服务不断加强。2017年,永靖镇立碑村率先建立省级农村淘宝网站,丰富的农产品及特色加工产品源源不断销往外地,腰包鼓起来的息烽人盯着更长远的未来,做大规模、做优品牌、做强产业成了息烽人的奋进目标。息烽县全面吹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后发赶超的号角。
凝神聚力实现工业强县之路
在农业稳步发展的同时,息烽县运筹工业强县之路。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抢抓机遇,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在“强县升位”上铆足了劲。找准地方优势、打开县城大门、引进外资、外企、激活地方发展活力成了改变息烽落后面貌的根本突破口。90年代后期,息烽县引进开阳磷矿——重钙、黄磷两个化工厂入驻黑神庙。息烽人与开磷人齐心协力,以十年磨一剑的创业精神,开启了艰苦卓绝的现代工业发展之路。后来投资24亿元的“大磷铵”项目中化开磷公司入驻,小寨坝磷煤化工基地的骨架全面建成。近30年来,开磷旗下已汇聚起开磷磷业公司、开磷物业管理公司、开磷宏盛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真正成长为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小寨坝磷煤化工基地成为全省“五个100”中的100个工业园区之一,息烽逐渐成长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磷煤化产业“蛋糕”越做越大。改革开放40年,全县已引进大企业100多家。数据显示,仅1996年至2000年5年时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就达7.88亿元,是1949年至1995年45年间固定资产投资总和的3倍还多。目前,全县有2000万元口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家,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1.3亿元,不断提速升温,息烽县在做优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开磷集团
他山之石,可为我山之用。息烽县巧借改革东风,举全县之力倾情倾力招商引资助力脱贫攻坚。数据显示,1994年到1997年,息烽县共争取扶贫贷款3606.2万元,新建扶贫项目40个,争取以工代赈资金1145万元。新华区帮扶队最先入驻息烽,深入到71个贫困村和13个经济不发达村帮村扶贫;省市一些部门相继对息烽县进行对口帮扶。极大地助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调整结构实现农业稳县之路
息烽县是农业县,传统农业底子薄,基础设施落后,对此,县委、县政府的选择是拿出超常的思路、超常的举措,从调结构、创特色、助资金上寻找突破口,激发农民创优争先活力,实现农业强根固本。从农村土地下户到90年代,息烽县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大胆革新,以“打基础,调结构,推科技,联市场,搞加工,抓转移”的思路,加大推广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和育苗移栽、宽窄行技术种植、烤烟种植等,对不适应耕种的土地进行坡改梯、退耕还林改造,使息烽贫困人口逐步越过了温饱线,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升。21世纪初期,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紧紧围绕城市居民的“餐桌子、菜篮子、果盘子、花瓶子”需求,推出具有“名、特、优、新、鲜、活的特色产品,发展品牌农业、特色农业、订单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促进了粮食作物的增产和经济收入的增加。很多家庭不仅有钱供子女读书,还盖起了漂亮的楼房,购买了家电,少部分家庭建起加工厂,购买了摩托车、汽车。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的发展。1996年,息烽县作为贵州省率先解决温饱的6个县之一,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和奖励。2002年,息烽县正式摘掉国定贫困县帽子,向省级经济强县迈进。
息烽红岩葡萄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