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探索 > 养生之道 >

四十年 中国经济创造奇迹

导读:

  从弱到强,中国跃居第二大经济体

  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好日子

  从弱到强,中国跃居第二大经济体

  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好日子,到几乎人人都有智能手机、家家配备优质家电;从靠劳动力成本低赚取微薄利润,到高铁、核电、飞机、轮船等高附加值的中国制造受到世界赞誉;从基本生产生活物资自给自足,到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优质中国商品供应世界,进口商品涌入中国……40年来,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经济及人们生活的变化无处不在。

  看速度,中国经济增速连续多年在全球范围内名列前茅。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33.5倍,年均增长9.5%,这意味着平均每8年翻一番,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近年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

  看总量,中国从世界经济10名开外跃升至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79亿元,之后连续跨越,2017年首次站上80万亿元的历史新台阶,达到827122亿元。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十一位;2000年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六位;2007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跃居第二。

  40年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成功由低收入国家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2017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66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22.8倍,年均实际增长8.5%。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由1978年的200美元提高到2016年的8250美元,超过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世界银行公布的217个国家(地区)中排名上升到第95位。

  中国敞开怀抱。1978年至201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355亿元提高到27.8万亿元,增长782倍,年均增速达18.6%。1979年至2017年,我国累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达18966亿美元,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201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不含银行、证券、保险)1201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41.1倍,年均增长30.6%。

  发展有目共睹,成就有目共睹,变化有目共睹。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大踏步前进、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40年,是成功从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的40年,也是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实现历史性跨越的40年。

  从单一失衡到百业兴旺,结构更优

  “刚收完‘双十一’的快递没多久,又开始收‘双十二’的快递了。”北京市民刘女士对记者说,“趁着‘双十一’‘双十二’网上东西便宜,抓紧下单买了心仪已久的包包,同时也囤了不少日常生活用品。”

  数据显示,2018年“双十一”当天全国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3000亿元,同比增长约27%,再创历史新高。对于中国的“双十一”,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价道:“这是全世界最大、最繁忙且最重要的购物节。”电子商务、网上购物是近年来中国新产业、新业态迅速崛起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40年,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40年。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服务业作为“非生产部门”,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以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发展势头迅猛。服务业已成长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7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8%,比1978年提高30.4个百分点。

  工业稳步迈向中高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工业以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加工制造为主,结构失衡。随着工业化快速发展,工业逐步从结构简单到门类齐全、从劳动密集型工业主导向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共同发展转变。目前,中国工业有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2.7%和32.7%,分别比2005年提高0.9和4个百分点。2015-2017年,新能源汽车和工业机器人产量年均分别增长45.5%和53.6%。高铁、核电等重大装备竞争力居世界前列。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竞争力指数最新结果,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工业竞争力的五个国家之一。

  农业基础地位更趋巩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业发展以种植业为主,产品种类单一,发展不平衡。随着农业政策不断优化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现代农业体系初步建立和完善。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比重已由1978年的80%下降至2017年的53.8%,林、牧、渔业比重分别由3.4%、15%和1.6%提高至2017年的4.3%、26.4%和10.7%。

  未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有理由相信,中国经济发展将质量更高、更可持续。

  从短缺到丰裕,中国供给有实力

  “以前哪能想买啥就买啥,都得凭票据、排队买。”深圳的李女士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在供销社排队采购的场景。

  “家里买了彩电,那时候太稀罕了,街坊邻居都来看新鲜。”北京市民崔建国记得,自家拥有的第一台彩电是进口的,是找单位跟商店做担保才买到的。

  凭票供应、进口才有,这是在物质并不充裕年代人们的经历。改革开放改写了历史。“40年来,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呈现出供给充裕状态,各类商品品种丰富,数量充足。”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有关负责人这样表示。

  供给充裕来自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1978年工业增加值仅有1622亿元,2017年接近28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3倍,年均增长10.8%。产量从小到大,品种从无到有。如今,空调、冰箱、彩电、洗衣机、微型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中国一大批家电通信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物质产品的丰富,使人民生活基本需求得到极大满足。2017年,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饮料烟酒、服装类商品零售分别为22035和14557亿元,分别是1978年食品和服装类商品零售额的34和52倍,年均分别增长9.4%和10.7%。反映消费品市场发展水平与规模的统计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155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66262亿元,年均增长15.0%。

  居民家庭婚嫁必备的“三大件”变迁最具代表性。改革开放初期,“三大件”是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20世纪80到90年代,“三大件”变成了冰箱、洗衣机、彩色电视机;进入21世纪,移动电话、计算机、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2017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35部,计算机80.8台,家用汽车37.5辆。

  日渐充裕的不仅有商品,也有服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供给端的长足进步,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大众餐饮、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健康养生等服务性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