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巴马盘阳河畔依然绿意盎然,一弯清水穿过著名的甲篆镇世界长寿村,村头的古树每天见证了一群群慕名而来的海内外游客,也见证了一个个百岁老人从豆蔻年华到白发苍苍的岁月,更见证了长寿村的时代发展变迁。
得知记者周末要到来,牙韩忠便早早在村桥头等候。
知天命之年的牙韩忠是一名公职人员,也是自治区、市、县各级作家、书协会员,更是一名农耕文化和长寿传统文化的守护和传承者。
中等身材套着一件灰色的西装,说话交流间声音洪亮侃侃而谈,这是牙韩忠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在牙韩忠的引领下,记者走进他利用工作之余正在筹建位于长寿村的“好事多磨长寿养生文化园”。
来到文化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立在庭院中央目前世界独一无二的“平安吉祥石磨宝塔”。
“平安吉祥石磨宝塔”由牙韩忠之前从寿星家中收集到的不同年代的300多扇石磨中筛选出56扇垒建而成,表达着56个民族同心同德心向党的含义;整个“平安吉祥石磨宝塔”平面图呈现一个“平”字、两个“吉”字、一个“囍”字、一个“寿”字,寓意平安、吉祥、寿禧、好事多磨,而“好事多磨长寿养生文化园”名称也因此而来。磨塔是牙韩忠自己设计,并经他的老师广西艺术学院著名教授石向东、何镇海的精心指点后,他与侄子自己动手,用三个月的业余时间垒建而成。
牙韩忠告诉记者,10多年前他下乡开展工作走进一个村子看到一户村民买了碾米机后,把家里原先用于磨东西的石磨丢弃在菜园里。
“当时感慨万千,因为小时候我家里都是用石磨磨米、磨豆腐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石磨开始退出历史舞台。”牙韩忠说,为了留住儿时的记忆,他想收藏这扇石磨,当他把想法跟主人家说并想用钱买下时,主人家爽快地送给了他。
有了收藏的第一扇石磨之后,牙韩忠以后每次下乡都特别留意收集石磨、石条、碓等农耕文化物品,最后渐渐演变成了入迷而一发不可收拾,一到周末就走村串户,甚至到周边市县寻找,朋友送他外号“石磨疯子”。他的执着,也感染了他的几个好朋友,他们每每下乡扶贫看到农村的老物件也都想方设法帮他淘回来。节假日还常常与牙韩忠一道驾车游走乡村寻找农村的老物件。
牙韩忠收藏的石磨、石条和碓,有的是自己掏钱买,有的是农户见他有诚意收藏便免费送给他,甚至有附近村民主动送上门,收藏的这些石磨、石条和碓年代可以追溯到明清时代。
让牙韩忠印象最深刻的是收藏“鸳鸯磨”。当时在巴马县百林乡同贺村,牙韩忠发现一户农家有一扇独一无二的“鸳鸯磨”,这扇磨已传承了三代子孙,当牙韩忠跟农户说想用钱买时,70多岁户主刚开始说什么也不肯卖。随后为了得到这扇磨,牙韩忠前前后后利用节假日跑了近一个月,并磨破了嘴皮,最后感动了老人,免费将“鸳鸯磨”送给他。当运回1000多斤的“鸳鸯磨”时,牙韩忠叫了10多个村里的年轻人帮忙才抬下车。
还有一次,为了收藏一个碓臼,牙韩忠硬是晚上从4公里外独自打手电筒扛100多斤的碓臼回家,原因竟是怕主人家反悔,中间不知道休息了多少次,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如今,牙韩忠得到亲人以及候鸟人企业家们的大力支持已收藏有300多扇石磨,还有寿星们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品、用具以及解放初期的红色照片、老物件近1000余件。据文物管理专家到访估算已价值超千万元,社会影响更无法估量。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收藏这些是为了让大家记得住乡愁,传承和发展农村传统文化。更想让人们在这个小小的文化园里看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与神奇。”牙韩忠说,下一步,他将致力建设好好事多磨长寿养生文化园,向社会免费开放展示他收藏的所有物件。据悉,文化园自今年四月份开放以来,已经接待游客、候鸟人到访2600多人。
采访结束时,来自广东深圳市的巴马国际候鸟人协会会长钟上枢先生正好带几个朋友到牙韩忠的好事多磨长寿养生文化园参观。
“我小时候见过这些东西,但深圳早就没有了,再看到这些东西时给人很多回忆。希望政府大力支持、保护、抢救和传承好这些传统文化。”钟上枢说道。他同时表示要在巴马候鸟人协会开展“致力传承文化源,积极挖掘文化根,共同建设文化体,流芳百世文化园”活动,大家齐心协力捐资捐物,人人为文化园添彩,个个是文化园主人。
在牙韩忠的影响与感召下,现在辽宁籍候鸟人张静教授、深圳企业家李树波先生、徐艺铭女士三位慈善家已决定投资800万元在巴马县长寿村兴建文化园的配套设施“长寿养生文化博物馆”,相关工作已经有条不紊地开展着。(河池日报首席记者 罗昌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