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多少人能幸免于当代网络热词“真香定律”。随心而动如朴树,综艺《奇遇人生》里反复纠结着“真不愿意坐摩托车”,最终都驰骋在古巴的风中笑得灿如夏花。成长也是个打脸的过程,当初信誓旦旦立下各种旗帜,一声声“我才不穿秋裤”仗着初生牛犊的劲儿飘飘扬扬,熬夜凶猛,冬天吃冰,私以为挺硬核,却不知不觉主动披上了妈妈们的唠叨。互通有无起养生经来的大家,有那么点儿要奉着《伤寒论》而活的意思。
夜里脚冷得瑟瑟发抖,睡醒默默研究艾灸方子,乖乖淘宝足贴、泡脚桶和药材包;发际线自救协会纷纷成立,囤好黑芝麻红豆薏米,祛湿排毒安排得明明白白;多喝热水不再是直男式揶揄,保温杯也正成为新青年标配。从孜孜不倦地快意淋漓到津津有味于所有的曾经抗拒,嗯,真香,谁跟健康过不去呀。但更多的,还是一边作一边忧戚。奶茶点无糖,蹦迪贴暖宝宝,野格酒里心虚地泡根参,耳闻桩桩惊骇的突发病例告诫自己明天一定要早睡,又勤勤恳恳地在深更敷面膜嚼护肝片。
总之,算是明白四时有序有它的道理。昏昏沉沉的冬天,得想办法给自己找补。学着食谱,一斤生姜洗净切块,丢进榨汁机加水搅拌成糊,随即下锅煮沸,再小心过滤,筛出敦实的姜汁,封存到玻璃瓶里,晾凉后放入冰箱。每要喝,就舀两三勺兑红糖、枸杞和开水。这天我的德国室友有点儿感冒,一边跟她诚挚安利姜汁,一边解释只能早晨服用,晚吃姜赛砒霜,容易上火不知怎么翻译比较妥帖。
一杯下肚,她的身体和精神都有些和缓过来,敲敲我的门,很想知道我刚刚没讲明白的上火究竟是怎么回事。灵光闪现,搬出了阴与阳的平衡哲学概念,晚上该是阳气收敛而阴气外盛时,姜的辛温发散作用据说会消耗人体真津。好在学瑜伽的她秒懂。等到冰箱里的姜汁空瓶了,她举着新买来的生姜冲我一乐,招呼我再一起捣腾一罐。没曾想由姜引发一场跨文化养生交流。“还是加点儿蜂蜜好喝”,我们捧着新出炉的一味辛甜,琢磨着剩下的姜渣拿来煲汤、炒菜还是泡脚。
姜在德国的冬天,是圣诞市场上琳琅满目的酥饼。而在中国,从古至今担当烹饪的核心辅料。白居易斋戒完毕,写蒸炙白鲂鳞时添加桂姜,以特殊清香辟腥开味,配上热腾腾的红稻饭和一壶新酿的酪浆,好不美哉。李商隐作“蜀姜供煮陆机莼”,家乡况味岂能少了一块暖姜,姜撞奶、沙姜鸡瞬间惹人思念。曹雪芹吃螃蟹,咏叹道“性防积冷定须姜”,蟹肉肌理丝丝浸透酸甜姜醋的画面馋人十足。
纪录片《风味人间》讲皖江岸边,姜农们精心修地垄,洒下发芽的姜种,待它们“从春江水暖到秋意渐凉,静静长到半人高”,培育一种口感脆嫩的铜陵白姜,以制作咸鲜微辣的酱姜或果味可口的糖醋姜。几万斤嗷嗷待育的姜种,全有赖于姜把式的安排,悉心如婴儿般呵护在温度阳光皆合宜的姜阁窖藏催芽,舒适过完一百五十日冬。火苗冉冉升起,熏出馥郁的来年希望,人生的秩序和道理尽在其中。从小听着“饭不香吃生姜”,虽不知是否真能“通神明去秽恶”,用现今科学眼光看,姜的醇、烯、醛、树脂、辣素、纤维俱足,确是一付好药。曾嫌弃着它味道辛涩总要挑掉的我们,渐渐任由其深入脾胃,是归顺于它温热回甘的属性,也是归顺于习得通情的年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