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 石颖
冬日的暖阳里,一群胸戴军功章的老人乘坐着电动轮椅,在医护人员的陪伴下,缓缓“漫步”在青松翠竹间,有说有笑,甚是惬意……这一群老人正是山东省泰安荣军医院长期休养的荣军——曾经经受过战争洗礼的共和国功臣,多年来他们在医院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下,正过着平静安稳幸福的晚年生活……
而这所特殊的医院,诞生于枪林弹雨的解放战争年代,成长在物阜民康的太平时期,建院72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下,规模从小到大,技术力量从弱到强,现已成长为一所集医疗、康复、休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医院。72年的奉献与坚守,医院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荣誉军人服务”的办院宗旨;72年的大爱与担当,医护人员始终把荣军当亲人,将服务做到荣军心坎上,让荣军休养得安心,生活得舒心,努力为荣军构筑起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园。
伟大在平凡中孕育
军魂让英雄闪耀别样风采
一级残疾军人丁维英是生活在医院年龄最长的,93岁高龄的她,用坚强演绎着生命的倔强,把军人的忠魂镌刻在70余个春秋里。
时间倒退到1947年冬天,那时的丁维英还是一名23岁的军工战士。一天,她和两位十五六岁的小战士正像往常一样烘干火药,不知哪里蹦出的火星,瞬间将火药燃爆,剧烈的气浪霎时掀翻了屋顶。危机时刻,丁维英用身体护住两名小战士,竭力抱起他们,蹚过熊熊烈火,逃出屋外。小战士得救了,而她因伤势过重,虽经全力救治,全身仍有90%的面积被烧伤,靓丽的姑娘醒来时已是“面目全非”,痛苦与绝望在她心头挣扎。
党和政府始终没有忘记这位抢救战友的女英雄,新中国成立后,安排丁维英住进了医院。上世纪80年代初,在上级的支持下,医院为荣军建起了现代化的休养大楼,由于当时房少人多,论资格最应入住的丁维英却没有提出入住申请。她说:“男同志入住可一间房住两人,而咱这里就我一个女同志,一个人占一间太浪费,还是让给需要的同志吧。”就这样,她坚持住在50年代建的平房里,一住就是许多年。后来在医院的多次劝说下,丁维英这才搬到休养大楼里。
面对党和政府的关怀和优待,丁维英曾动情地说,“与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我已经很幸运了,医院给了我活下去的希望,我早已把这儿当成了家,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很知足……”
目前,在泰安荣军医院还有近90名像丁维英这样长期休养的荣军,每年还要接收500人次的全省在乡1—6级荣誉军人的短期休养。他们均是在革命战争、军事训练和抢险救灾中负伤致残,是共和国真正的英雄。
73岁的王效书,在抗美援越战争中不幸负伤致一级残疾,1969年被转送到荣军医院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如今,他住在设备齐全的病房内,红扑扑的脸庞显得精神矍铄,格外壮实。
1966年入伍的他,是南京军区某部的一名高炮兵。1967年其所在连队被派往越南。“美军用飞机将地面炸得稀烂,而我们用高炮还以颜色,”回忆过去,王效书的脸上依旧写满了英雄的荣光,“后来敌人发现没能占到便宜,就改为偷袭,我就是被突袭的敌机所伤。”由于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王效书所在班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四班荣誉称号,而他本人也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采访中,王效书满怀深情地说:“伤残后生活不能自理,这50年多亏了医院无微不至的照顾,我才能有今天,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荣军医院。”
与王效书有着类似经历的还有英雄战士王伟,1985年入伍的他,正逢对越自卫反击战,作为“尖刀班”的副班长,他带领战士攻下一个又一个山头要塞,却在战斗中不幸被炸弹炸掉了一条腿,他本人也因为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荣立战时一等功。退伍后,他选择回乡安置,娶妻生子,小日子美满幸福。当地政府始终牵挂着他,定期安排他来医院休养,而他不改军人本色,疗养期间又担任了轮休荣军的班长,帮助医院做好服务工作,他说:“我们虽然残疾了,但军人的初心不能丢,服从管理安心休养,不给医护人员添麻烦,一样是为国家作贡献。”
爱心献功臣
功臣立新功
一代代的荣院人牢记使命,为共和国的功臣服务,为奉献者奉献,用坚守沉淀着对医者仁心的敬仰,用大爱诠释着对无私奉献的理解。“只有心里时刻装着荣军,想荣军之所想,才能真正把党和政府的关爱和温暖送到荣军心坎上。”这是院领导班子和全院职工思想的共识、行动的指针。医院坚持以荣军需求为导向,带着感情做好服务,真正为荣军打造出一个康养乐园。
笔者在医院看到,荣军多数“无家属陪护”,而这些特殊病员,有的高位截瘫,有的双目失明,有的四肢残缺,有的脑外伤后遗症,就连翻身、喝水这样简单的事情自己都做不到。护士成了他们生活中的“手足耳目”。曾有人粗略统计,护士一天在病区需要不停地走近10公里,一年穿坏2—3双护士鞋。即便如此,她们对待荣军的热情丝毫没有削减,工作依然一丝不苟。
一病区护士长刘桂芳告诉笔者,为做到精准护理,她们专门为每一名荣军制作了一份护理清单,个性化护理服务项目达30余项,“像2天一次排便,2小时一次翻身,有时荣军大便干结,护士们就用手一点点往外抠,却从不喊脏叫苦,我们能做到这些,因为他们是共和国最可爱的人,我们真把他们当亲人。”刘桂芳说。
这一点荣军王效书感受最深。一次,他因尿血被转至三甲医院治疗。由于老人没有子女,在外院治疗没有家人照顾,刘桂芳就亲自联系家政公司,请来陪护人员。即便这样,她还是放心不下,下班后和休息日都要去看望老人,陪他聊聊天,帮他洗洗脚……看着老人心情越来越好,她心里才踏实。凭借出色的工作,她被评为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
刘桂芳仅仅是医护队伍中的普通一员,多年以来,一代又一代的荣院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躬身实践着“全心全意为荣誉军人服务”的办院宗旨。面对最需要理解和关爱的功臣,院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荣军的幸福梦应该来自于医院舒心的服务中,存在于严谨的细节里,感受于关切的眼神中。医院正是通过推行这种“温情”方式,以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为载体,积极塑造亲情服务、感动服务品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医院充分考虑荣军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不断在服务上“精耕细作”。针对荣军潜在病灶反应不敏感的问题,医院专门建立了“在院荣军健康评估机制”,开展疾病谱统计分析、中医体质辨识等“深度体检”项目,培养多名营养师,建立荣军膳食档案,指导荣军形成健康生活习惯,逐步完成由“健康体检”向“健康管理”的转变,提高了荣军的健康指数。
如今,医院又以“高起点、体系化、规范化”为目标,倾力打造“荣军康福园”品牌,将PDCA管理方法运用到每个环节,修订完善了《荣军管理服务规范》,服务项目细化到人、量化到小时,成为医院规范、有序、高效的服务标杆。根据荣军残情的不同,医院按照全护、介助、自助三种类型分别设计改造病房;多数荣军下肢瘫痪无知觉,最怕道路颠簸挤压皮肤形成压疮,医院将水泥道路全部铺设成了平整舒适的沥青路面;针对荣军口腔疾病、慢性疼痛等较多的问题,开设了口腔门诊、疼痛门诊……一件件暖人心的实事,最大程度地方便了荣军休养和生活,荣军们高兴地说:医院真是想得细,干得实,暖到心啊。
真情呵护,用心服务,收获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成为功臣们“退伍不褪色、功臣立新功”的一种自觉行动。在医护人员的眼中,这些经历过战争、做出过巨大牺牲的功臣们,都是尽量避免给他人添麻烦,能做的都自己做。
对于荣誉,丁维英老人看得极淡。在荣军医院,她可以称得上德高望重,但无论上级单位来慰问还是新闻单位来采访,她总是找借口推辞,她说:“在这里休养的人都是为革命作出贡献的人,我算得了什么。”
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一级残疾军人崔洪锡,今年91岁高龄了,虽然已经丧失了自理能力,当护士们定时帮他翻身擦洗、处理大小便的时候,他还保持着以往军人的风度,经常对护士们说实在不好意思,又给你们添麻烦了……
在战争中死里逃生的功臣们,更知道和平时代来之不易,以及风平浪静生活的弥足珍贵。虽然肢体残疾了,但他们对社会没有半点不满和戾气,相反,却始终保持着军人的忠诚、军人的作风,纷纷以各种形式回报社会。
优秀共产党员、退伍军人的代表朱彦夫老人,是曾参加过上百次战斗,三次立功,失去左眼,双腿膝盖以下、双手手腕以上截肢的一级残疾军人,也曾在医院休养过几年。在当时极端困难的生活面前,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为了不让别人照顾,他决心做个自食其力的生活强者,毅然要求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沂源县张家泉村,拖着残躯带领乡亲建设家园,并将自己的经历体会写成小说,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2014年3月,朱彦夫同志被授予全国首位“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党建引领,文化浸润
传承红色基因
一代代荣院人薪火相传,倾心服务的背后,是泰安荣军医院用旗帜引领发展方向,用信念凝聚人心力量的坚持与担当。“宗旨是医院的根本,文化是医院的灵魂,”医院党委一班人充分认识到,“唯有价值认同、知行合一,才能源深流远,根固木长。”
曾执行过唐山大地震救援任务,奋力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又写下遗书请缨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却不幸负伤的一级残疾军人王德江,现在是二病区党支部组织委员、荣军班长,虽然腰椎以下截瘫,但却是个热心肠,荣军们有什么烦心事都愿找他“拉拉呱”,他还经常给来院献爱心的大中专院校学生讲述战斗的经历,当起了“校外辅导员”。一名听过王德江英雄事迹的大学生动情地说,“在功臣身上看到了坚韧不屈、敢于牺牲、服务为民的军人底色,革命历史需要铭记,红色基因更需要我们年轻一代去传承。”
近几年来,医院充分挖掘和传承功臣身上的红色基因,分步实施了医院文化“五个一”工程,与大中专院校联合设立了德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志愿者服务基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提升了全院职工的文化认同和社会认知度。医院积极选树先进典型,先后开展了“模范荣军评比”“荣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积极开展大学生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弘扬革命传统,医院还组建了“温馨操作团”,引入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开展精神慰藉,讲好荣军的故事,帮助荣军重拾“政治荣誉感和社会尊崇感”。
多年来,医院党委坚持党建引领,把作风建设和医院文化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医德医风入手,加强办院宗旨教育,邀请省部级劳模赵新华为职工上好“第一堂课”,努力打造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工作队伍”,使“厚德、博爱、精术、奉献”的院训深入人心。
今年,医院创新举措,创造性地实施党建查房,强化党支部在医院管理、业务建设、维护稳定等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各党支部结合落实谈心谈话、密切联系群众等制度,采取“查听议评帮”五步工作法,到科室、班组、病房,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愈加凸显,党群干群关系更加紧密。
在党建查房的引领下,医院相继出台了服务荣军的首问负责制、诉求经办登记等制度,在轮休荣军中建立了临时党支部。“之前有轮休荣军反映饭菜不合口味的问题。我们了解情况后,专门安排一名生活协调员,根据轮休荣军不同地域的饮食习惯进行一周一排,日日不重样。”康复医学科党支部书记王德洋介绍道,“教育和管理也是服务,临时党支部在开展正常组织生活,加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和荣军自我管理约束的同时,荣军们有意见建议可通过支部直接反映,更便于问题的解决。”
医院还根据党建查房时收集来的建议,投资300余万元建起了室外健身活动中心,配备了多种康复健身器材,建起了医院荣誉室、图书阅览室、娱乐活动室,增添了卡拉OK点唱系统,升级了病房电视网络。
“生命在于运动,”在推广文体康复疗法中尝到甜头的护理部主任戚爱美介绍道,“适度的文体娱乐活动利于重残荣军的健康养生。”近几年,医院大力推广运动疗法,建立运动处方管理新模式,取得良好效果。现在,荣军的日常娱乐活动越来越多,精神状态也渐渐好转起来。罹患癌症的轮休荣军王志怀,过去整日躺在病床上,一天吃不下一块馒头,可自从加入了院里的太极拳队,不但身体状况有了好转,还成了全队的助理教练。
优质的服务以心为桥,把真情送到了荣军心坎里,使这个特殊的功臣团体,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各界的关爱,他们纷至沓来的表扬信也成为了医院和谐工休关系的最好写照。
新的时代,新的使命,新的担当,山东省泰安荣军医院的工作人员和荣誉军人们将始终牢记宗旨,不忘初心,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永不褪色的军魂
导读:
□刘涛 石颖
冬日的暖阳里,一群胸戴军功章的老人乘坐着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