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首次发现两套完整的金缕玉衣,证实文献记载的准确性,揭开了金缕玉衣之谜;首次发现镶玉漆棺和完整成套的汉代幄帐、帐构;发现了质地最好、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整套医疗器具;发现了最早的玉饰齐备的汉代玉具剑、国产玻璃容器、单壶泄水型漏壶,以及最完整的西汉铁甲……这些,都出自于2100多年前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墓葬。
50年前,位于河北保定的满城汉墓发掘,一度被称为考古界的盛事。作为西汉诸侯王、后一级的大型崖洞墓,满城汉墓墓室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墓中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 反映了西汉盛世时期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当时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从去年底开始,“汉世雄风——纪念满城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持续3个月的展览,包括河北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151套724件,一级品数量占41%。其中,刘胜金缕玉衣、铜朱雀衔环杯、错金铜博山炉、错金银鸟篆纹壶、鎏金银蟠龙纹壶、透雕双龙纹白玉谷纹璧等耳熟能详的珍品悉数亮相,展出规格之高在满城汉墓文物参与的国内外交流展中为首次。
满城汉墓的“崖墓”设计有哪些独特之处?靖王刘胜不是帝王为什么能用“金缕玉衣”?展出的“金缕玉衣”竟是“啤酒肚儿”?汉代的诸侯王宫廷生活是什么景象?
“金缕玉衣”等文物现场展出,玉衣小腹微微隆起“啤酒肚儿”(李政葳/摄)
“崖墓”因山而建,内设精巧防盗、排水系统
俯仰一世,靖王刘胜与王后窦绾人生的最后归宿——长眠于满城陵山。依山开凿的满城陵山汉墓,属于横穴式的“崖墓”。这种“因其山,不起坟”的埋葬方式,效仿了其祖父汉文帝刘恒的霸陵而成。
“崖墓”在中国存在于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战国崖墓集中分布在江西省境内的武夷山地区,形式有单洞单葬、单洞群葬及联洞群;而汉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崖墓,多为诸侯王陵或贵族大墓,比较著名的是满城汉墓和曲阜九龙山汉墓。
记者了解到,满城汉墓的陵墓布局模仿了地上宫殿,有象征厅堂的中室和象征卧室的后室及附设的浴室(侧室),墓道的两侧还有车马房和库房,墓中还设有构思精妙的防盗和排水系统。
在现场的诸多展品中,既有铜顶门器、载柩车构件,也有刘胜棺上的鎏金银兽面纹铜铺首、刘胜椁上的镂雕龙凤纹银铺首、刘胜金缕玉衣、鎏金镶玉铜枕、玉九窍塞等。“除精心设计的地下宫殿,刘胜夫妇还试图借助金缕玉衣、镶玉漆棺来实现永生不朽的愿望,但‘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不过终究只是幻灭的神话而已。”现场策展人说。
金饼与五铢钱(李政葳/摄)
多件藏品印证汉代人英勇尚武精神
如果从刘胜的人生轨迹为线索,再融入西汉盛世的大时代背景下,满城汉墓出土的煌煌器物,无疑体现了盛世时期非凡的创造力。刘胜身历汉景帝、汉武帝两朝,当时正值西汉盛世时期。尤其经过“文景之治”以后,社会经济得到回复和发展,呈现盛世之景。
到了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力发展到极盛;中央集权统治得到空前巩固,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府库充盈。在这段时期开疆拓土,北征匈奴、凿空西域、经略南方。
鼎盛的国力使整个社会呈现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富于创造的时代风貌:无论是驭兽的力士,还是蓄势而飞的夔龙,都与汉代人自信进取的精神高度契合;劲弩长戟、坚甲利刃伴随着大汉将士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也印证了汉代人的英勇尚武精神;登峰造极的鎏金、错金银、镶嵌工艺,色彩鲜明、线条流畅的彩绘技法,彰显了盛世时期的非凡创造力;冶金、天文、度量衡领域的卓越成就使汉文明傲立于世界文明的前列。
出土铜剑(李政葳/摄)
还原一个多面的“大汉藩王”
“中山内府”铜镬、鎏金鸳鸯铜戈、错金铁短剑、玉具剑、鎏金银狩猎纹铜当卢、错金银铜锯齿形器、错金银铜承弓器……林林总总的珍品讲述了西汉诸侯国从与中央分庭抗礼,到了在汉景帝、汉武帝时期权势不断衰落,最后“唯得衣食租税”的往事。
满城汉墓出土的铜器铭文和封泥中,包含了很多官名(处所),可以印证西汉诸侯国“百官皆如朝廷”的史实;雍容华贵的车饰、马具、仪仗,彰显了以刘胜为代表的西汉诸侯王的赫赫威仪;满城汉墓出土的金饼、五铢钱为了解汉武帝时期的铸币情况提供了充实的论据,也可以一窥中山国乃至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记者留意到,展厅内有一个单元名为“长乐无极”,分为“居设”“文房”“妆·饰”“宴饮”“养生”五组,讲述了刘胜和王后窦绾在封国内的逍遥生活。
如果只是据地这位诸侯王“生活奢靡”,这种认识稍显片面。在当时时局下,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的对抗中,站在地方势力一边的刘胜曾利用到长安朝拜的机会,向汉武帝进言,请他顾念骨肉亲情,不要再削减诸侯封地,但最终无功而返。进言无果后的刘胜看破时局,选择了一条不理政事,偏安一隅、独享安乐太平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