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们院子里的空巢老人、行动不便的老人们唠嗑,他们开心了,我们也开心了,感觉很有成就感。”2019年1月14日,在太原市迎泽区解放南路二社区(简称:解南二社区),81岁的郝彩莲老人一提起“唠嗑队”的事就打开了话匣子。
“唠嗑队”由81岁的郝彩莲、77岁的韩秀荣和76岁的李巧玲3人组成。退休前,她们3位都是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山医大一院)的医护人员。2016年8月,郝彩莲、韩秀荣和李巧玲3人得了糖尿病同时住进了医院。住院期间,山医大一院老干处同事的慰问,让3位已经退休的老人感觉到了久违的温情。“我们院子里那么多同事生病在家,有的行动不便,出不了门,他们一定比我们更需要关心。出院后我们去看看他们,和他们唠唠嗑。”郝彩莲的提议得到众姐妹的认同。
2016年9月,3个人分别找到解南二社区主任杨秀珍和山医大一院老干科科长张怡琴,谈了组建“唠嗑队”的想法。杨秀珍、张怡琴都表示会大力支持,就这样“唠嗑队”在当年10月成立了。
山医大一院建院60多年,离退休人员700多人,其中80岁以上的就有100多人。“该先去谁家?怎么联系?”韩秀荣犯了难。
“我们还是先去老干科要一份名单和联系方式吧!”李巧玲提议。
2016年10月5日,“唠嗑队”在杨秀珍主任的陪同下第一次上门服务,去了80多岁的老乔家。老乔曾是山医大一院的内科大夫,老伴曾在产科工作。“唠嗑队”的到来,让不大出门的老两口高兴得合不拢嘴。
第一次上门聊天的良好效果,坚定了3位老人将“唠嗑队”办下去的信心,她们认真探讨“唠嗑队”的工作制度、方法和内容。每周二下午她们都会结伴上门服务,同老人们聊聊社会时事、身边趣事,交流养生知识,或者一起唱唱老歌,回忆一些陈年往事。在她们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里,存储着许多老同事的照片。
“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孙毓黎。”3位老人异口同声地说。“唠嗑队”曾4次到访她家。80多岁的孙毓黎行动不便,女儿在国外工作,饮食起居由保姆照顾。尽管衣食无忧,但老人心情却不好。她不愿出门,不愿见人,更不愿跟人说话。“唠嗑队”第一次上门,她躲到厕所里不出来,姐妹3人动员了几次,才把老人“哄”到客厅。但是很长时间,她一句话都不说。韩秀荣拿着相片,和她聊起过去一个科室的好朋友,让她从相片上找到熟悉的人。慢慢地,老人开口了。2018年5月23日第二次上门,孙毓黎主动说:“谢谢你们!”现在孙毓黎变得开朗了、热情了,她还主动邀约同事朋友去家里做客。
“社区外的老年人主动找我们‘唠嗑’了!”郝彩莲兴奋地说。在杏花岭区居住的86岁老人毛东发,在姑娘毛小芳的陪同下两次找上门来聊天,临走还约好了下次见面的时间。
“唠嗑队”成立至今,已上门服务100多次,到过80多户人家,为120多位老人排解寂寞、送去欢乐,“唠嗑队”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得到了医院党委的重视、社区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可。
杨秀珍介绍,解南二社区是老社区,人口结构老龄化较严重,有居民5900多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1368人。“唠嗑队”对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的心理疏导、危机干预起了一些作用,希望这样的志愿者组织越来越多。
太原市委党校市情研究室主任范富教授认为,“唠嗑队”专为老人送欢乐,实在让人暖心。其实,邻里之间,人与人之间,正需要这份热情与爱心,让彼此之间互帮互助,心存仁爱。这正是中国传统守望互助的相处之道,也是邻里间的互助养老模式,值得借鉴推广。
(责编:王建、白鸿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