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健康流言、假新闻频频“击中”长辈,专家认为亟需拓展老年人生活需求 让养生“套路”远离老年人朋友圈
障眼遮目天呈绘“我走过最长的路,是爸妈朋友圈的养生套路。”临近春节,家庭微信群又活跃起来,不少人对长辈们频频转发的养生信息哭笑不得:“听说芹菜木耳能降压,患高血压多年的老爸不再按时吃药了,还振振有词地说‘药补不如食补’。”“因为笃信‘晚上吃苹果是毒苹果’,老妈坚决不允许我饭后吃水果了”……
不光年轻人吐槽,老年人对网络谣言、特别是养生流言的无力抵抗,还得到了科学佐证。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的一项研究显示:65岁及以上人群分享的假新闻数量是45到65岁年龄组的两倍多,是18至29岁年龄组的近七倍。
健康流言、假新闻频频“击中”老年人,仅仅是因为他们年纪大了吗?这背后,也许恰恰暴露出我们的“无知”——对老年人的喜好、需求、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知之甚少,所以才出现博士生说服不了被流言“洗脑”的爸妈的尴尬。
老年人为何频频落入养生陷阱
“一双鞋垫,推销员一开始说能治失眠,听说我母亲有心脏病后,又改口说夹在腋窝下能治心脏病,这一听就是假的!”这种被年轻人一眼识破的骗局,在老年人身上却屡屡奏效。甚至有博士生在网上发帖求助说,不管自己怎么劝说父母都听不进去,一点退休金都用在买保健品上了。
老年人为何频频落入养生陷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系教授崔丽娟认为,这与群体需求有关。在她看来,“活着是老年人最强烈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能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唯有养生和保健。因此,当听说一种东西具有某种确定性效果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往往就想试一试。”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李侠从哲学角度分析说,人是追求意义的生命体,老年人退休后获得意义的渠道不断变窄,如不能及时补充,就会陷入“意义赤字”,活下去就成了生活的全部意义,这时候无论谁说什么,都不能阻止他们对这唯一意义的追求。
由于对于健康的过分关注,再加上因年龄增长而导致的认知能力衰退,老年人很难抵抗“虚幻的真实效应”——在评估真相的时候,他们会依赖于信息是否熟悉,而非理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