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三尺宽,小路难登攀,牛羊不愿走,挑担难换肩,种地不打粮,吃粮靠统销,花钱靠救济,吃水贵如油。”当地曾流行的谚语描述了数十年前的山口村,如今破茧成蝶悄然变成了“全国文明村”、“河南省卫生村”、“济源美丽乡村试点村”,2018年人均收入达到2.5万元,成为济源市名副其实的小康村。
济源市五龙口镇山口村党支部书记党传齐告诉记者,从2011年至今,山口村群众硬是在高山上打出了400余米深水井,彻底改写了全村600年来吃水难的历史;建停车场,搞三产,促增收;打造“中华画猴第一村”,依托旅游富村富民,使全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李国营 见习记者 崔峰/文图
产业兴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色是乡村的本色,更是乡村振兴的底色。
山口村位于济源市东北部,北与山西省接壤,南临沁河,全村由3个自然村构成,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01亩,921口人,6个居民组,240余户。紧邻山口村的五龙口风景区,现有猕猴12大群3000余只,是地球纬度最北的猕猴群落,2002年8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处处是风景,徐徐入画来。漫步于五龙口镇山口村,不少外地游客来到这里,欣赏自然美丽风光,与猕猴拍照留影,感受静逸舒适的田园生活。
山口村紧邻五龙口风景区,但村民长期靠外出打零工挣钱。村党支部书记党传齐说,不能端着金碗讨饭吃,要扬长避短,依托景区富村富民,振兴乡村。
2016年,村里投资150万元,建成了占地30多亩的停车场,专供到山里游玩的游客停放车辆,仅此一项,村集体一年就增收超过70万元,不仅给村里带来了客流,还实现了15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同时山口村委依托现有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围绕延伸济源“猴文化”发展链条,山口村提出全力打造“中华画猴第一村”,在村里建起画室,特邀绘画专家前来授课,实现传统绘画技艺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利用废旧厂房,引进加工企业2家,新增百名村民就业……2018年,该村集体收入11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5万余元。
记者了解到,该村还计划利用老村石窑、荆浩纪念馆等,开发窑洞文化,建设山水画写生基地,拉长旅游产业链条,目前窑洞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以此来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平台,不断增加收入,壮大集体经济,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增强发展后劲。
生态宜居 葡萄架下的美丽乡村
4月25日清晨,春日的气温乍暖还寒,浏览着山中美景,记者顺着弯曲的村道驱车行驶到山口村。这座山村面积不大,随处可见绿油油的葡萄架,仿佛掩映其中,让人品到了几分世外桃源的味道。
山口村的历史,就是一个找水的历史。
“600年挖山不止找水源,共奋斗同心圆梦换新颜”。在山口村大街上的一面墙上,记者看到一幅体现山口村人数年来艰难找水、打井的壁画,展示了山口村人曾经的艰难和不屈的愚公精神。
记者了解到,山口村处于晋豫交界处,这里石多、山高、吃水困难。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该村干部群众就四处挖井找水,虽然打有100多米深的水井,在景区内建起了水库,但是仍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用上清洁水源的问题。
通过找寻,历时1年多,村里终于在太行山里发现了清泉。2013年5月,全村人多方筹资50余万元,200余名村民历时半年,从沁西村穿过巍巍太行山,铺设了一条10000余米长的饮水管线,从太行山中引来了山泉水,终于解决了吃水难。
然而,一年后,遇到天气大旱,山泉源头断流,依然吃不到水。于是,山口村人在高山上一次又一次钻探施工,多次更换打井地,吃尽千番苦,直到2016年硬是在近千米的悬崖上,打出了一口深400余米的深水井,600年来山口人吃水难的历史从此一去不复返!
如今的山口村,是一幅美丽动人的新画卷:一株株松树苍翠欲滴,一片片青草生机盎然;一排排房屋整齐划一,白色墙体粉刷一新,镶嵌其中的文化石为房屋增添了几分古朴;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村内一条条绿色葡萄走廊。
记者了解到,山口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围绕济源市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的要求,打造“四美”乡村,在通往景区道路两侧规划游园绿地建设工程,游园规划建设面积10000余平方米,栽植各类苗木1500余株,铺设草坪6000余平方米。
与此同时,山口村投资15万元,对村便民综合服务大厅进行了配套提升;投资10余万元,打造山口村党建主题游园,成为全市党建新亮点;争取上级资金400余万元,建成污水处理站1座,利用环境微生物技术处置污水,解决困扰村民多年的污水处理问题;投资70余万元,建成山口村幸福园;投资20余万元,新建村卫生所8间;成功申报市级美丽乡村试点,总投资550余万元,实施停车场扩建、商业网点等工程,“一荒变四园”、厕所改建等工作全面铺开。
村集体富裕了,如何让群众多增加收入?村里将目光盯向漫山遍野的野葡萄资源。“村民谁栽植谁受益”,村里投资29万余元,在村内主街道焊接安装了1000余米长的葡萄走廊,鼓励村民在自家门前种植野葡萄,不仅美化了村里的环境,还增加群众收入,“仅此一项每户就可增收8000余元”。
乡风文明 山村“春晚”活跃了农民美好生活
山口村越变越美,群众生活越来越好。
为了激发全体村民提素质讲文明的热情,村里还购置了音响设施,每天晚上都有热闹的广场舞,村民还自发办起了“春晚”,文化娱乐形式新颖,连城里人听了都羡慕。村里连续多年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好子女、五美家庭等评选活动,村干部敲锣打鼓给获奖家庭挂牌送奖品。
行百里者半九十。党传齐告诉记者:“山口村美丽乡村建设,永远在路上。我愿意付出自己毕生的精力,力争早日把山口村建成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新农村!”
如今的山口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富了,村庄干净了,老人在村“养老园”幸福地生活,小山村变成了美丽乡村,2015年该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
答时代之问,启未来之程。在建设小康村的新时代,只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就会无往而不胜。秀美的山口村正在书写着一份无愧于新时代的壮丽华卷。
■专家点评
乡村振兴践行“两山论” 需做好生态产业化
□杨建国 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老杨会客厅创始人
如何更好地将“两山论”融入乡村振兴实践中?
济源市五龙口镇山口村依靠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打通“两山论”落地路径,回答了这道命题。
首先,践行“两山论”需要转变发展理念,山口村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理念,结合扶持、引导政策,从村子的自然优势、资源条件等实际出发,科学探索出来一条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增强了造血功能。
其次,践行“两山论”需要做好生态产业化,这方面,山口村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产业化能力结合,以乡村旅游、乡村文化产业等形式,在践行“两山论”过程中,找到了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
总体来看,山口村已经初步形成了践行“两山论”的方法和路径。
下一步,我建议,山口村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做好乡村旅游升级,包括专业能力和服务品质,不能仅凭一股热情和干劲而缺乏专业能力,越往后发展,越考验专业管理和运营能力。
第二,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农耕体验、健康养生等三产的深度融合。
第三,要做好政策保障,突出实效、精准、规范的原则,制订出台鼓励扶持乡村振兴的政策,通过政策的引领和推动,加速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