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探索 > 养生之道 >

全民健身: 让市民享受美好时代

导读:

  从只有2张A4纸大小,到2平方米左右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单一的广播操、踢毽子、跳绳子,到

  从只有2张A4纸大小,到2平方米左右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单一的广播操、踢毽子、跳绳子,到数不胜数的足球、网球、飞盘、棒球、攀岩、轮滑、铁三;从石库门里狭小的弄堂运动会,到上千万人齐参与的市民运动会;从想运动没处去,到“十五分钟体育生活圈”把运动场馆带到家门口;从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到2014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多年来,全民健身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成果,引人关注。

  2018年8月8日,上海迎来了“全民健身日”十周年——陆家嘴北滨江热闹非凡:黄浦江美景旁,广播体操整齐划一,舞龙舞狮热闹非凡,花样跳绳动感十足,海派秧歌清丽婉约。当天,申城共有57个市、区级公共体育场馆,近千个市民健身中心、市民健身房、市民球场等其他体育健身设施向市民免费开放。无数市民主动参与到运动中来,在运动中感受活力,在运动中放松身心。

  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20多年来,上海的全民体育从量变发展到质变,每个身在其中的市民,也越来越感受到体育和健康,密不可分。

全民健身: 让市民享受美好时代


体育设施走向千家万户


  如今也许很难想象,将近30年前的90年代初,我们上海人的人均体育面积还是0.136平方米——差不多只有两张A4纸大小。在如此狭小的面积,能展开什么体育活动呢?这就难怪90年代初市民最流行的体锻方式就是广播操、踢毽子、跳绳……

  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一举成为国家发展社会体育事业的一项重大决策。自此,群众体育正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跑道。“上海抓住这个发展的好机会,在城市大发动、大宣传、大展示,用老百姓身边的体育活动作为宣传方式,让大家了解体育、走近体育。”上海体育总会原副主席李伟听回忆道,“当年上海有一个著名的马路运动会,每年在南京路步行街举行一次,沿街的商店开门之前,商店职工聚集在马路上,开展群众性的体育竞赛,非常热闹。随后上海的广场、中心城区、商业街,都纷纷出现了群众性的体育锻炼和体育展示场面,被称为上海的一道‘体育风景线’。”1995年10月,上海也创立了自己的全民健身计划,让大家了解全民健身是怎么一回事,倡导一种全民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那个年代,上海市民用他们异乎寻常的热情接纳了体育,一股轰轰烈烈的全民健身热潮就此掀起。

  80后可能还记得一种叫作“呼啦圈”的体育用品。在健身设施不那么普及的年代,一个不占地方的小小呼啦圈,成为风靡一时的小道具,扭一扭,就能活动全身——90年代几乎家家户户的门背后都挂着这么一只呼啦圈,可见市民对于健身的热情。

  1997年,上海第一家健身苑点在普陀区长风公园建立。虽然设施看起来还比较简陋、体锻器材也不算多,仍然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拥戴。适逢全国第八届运动会在上海举行,全国各地群众体育的代表都专程到上海来学习社区健身苑点的建设经验。与此同时,上海市政府也将健身苑点当作市政府实事工程来抓,要求在全市所有社区都建设好健身苑点。

  社区健身苑点的出现,解决了上海城市长年缺乏群众体育场地的难题,老百姓对健身苑点的口碑也越来越好。截至2017年底,上海市民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经达到1.96平方米,其中不仅包括上海户籍人口,还包括常住人口。20多年里,市民体育活动的范围扩大了15倍。

  2016年,上海又推出了“十五分钟体育生活圈”的概念——多年来全民健身的发展成就,让这个概念真正落到了实处——截至2018年底,上海已建成社区健身苑点14531个、市民球场527处、市民健身步道884条、市民游泳池35个、市民健身房181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99个。

  “目前,我们正在启动徐家汇体育公园、浦东足球场、市民体育公园等重大体育设施项目,不断加大市民身边的体育设施供给,持续优化体育设施管理和服务,破解市民‘健身难’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上海市体育局局长徐彬告诉记者。

  从健身难、健身没有地方去,到健身很容易、健身就在家门口,如今,本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常住人口比例已经达到了42.7%。预计到2020年,上海的体育场地面积将达到610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平方米。

全民健身: 让市民享受美好时代


用赛事激发市民活力


  经过十多年的体育设施建设,2012年6月,上海第一届市民运动会开幕了。这个定位于“全民参与、全民运动、全民健康、全民欢乐”的运动会,在当时无论对政府或是社会组织来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大胆创设。

  市民运动会是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体育设施的日渐普及,上海市民对健身的需求、对参加体育比赛的需求都愈来愈高——能不能办一个更多市民可以参与的比赛呢?在观念上,这是一次很大的突破,这也意味着,在做顶层设计的时候,就不同于原来传统的思维定势——以前的运动会,最多只是几万人参加,而现在很可能是十几万、上百万,真正把市民当作运动会的主角,把市民推到舞台的中央,让整个运动会都活起来!

  过去,运动会的参赛资格是严格的代表制,而首届上海市民运动会打破了这个常规——不仅允许普通市民参赛,还在运动项目和赛制的改革上动足了脑筋——运动项目采取更加草根的设计,寓运动于游戏;又比如赛制:将以往最少也要五人参与的篮球比赛改成了三人制、二人制,甚至一人投篮也可以,使得老百姓的参与门槛变得很低,每个市民都可以参与进来。如此精心设计带来了意外的结果——各个区的参与度都非常高,统计数字令人眼前一亮:631万人参加!

  比赛结束以后,部分市民还得到了健身卡作为奖励,在赛后可以继续到许多体育场馆进行锻炼——一场比赛之所以获得老百姓的喜欢,最重要的原因,是充分满足了老百姓的需求。当年,正值奥运会在伦敦举办,上海市民高兴地说:“市民运动会就是我们自己的奥运会,世博会让我们了解世界,市民运动会让我们认识了自己。”

  四年一届的市民运动会,2016年又举办了第二届,这一届主题是“上海动起来”。这些年来,在丰富的运动会和赛事的带动下,上海市民确实一天比一天“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