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探索 > 养生之道 >

《气血精神辨证理论与临床应用》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导读:

5月18日消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北京同仁堂(600085)中医医院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栗德林传承工作室

5月18日消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北京同仁堂(600085)中医医院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栗德林传承工作室 与 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宋福印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承办,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协办的《气血精神辨证理论与临床应用》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华中医药学会师承继教部主任周艳杰、中国中医院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胡会元、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栗德林传承工作室栗德林、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宋福印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宋福印、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审/高级策划编辑师陈东枢等出席了本次发布会。

《气血精神辨证理论与临床应用》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气血精神辨证理论与临床应用》由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副院长宋福印博士在深入挖掘、整理历代中医学家学术思想、理论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思考之后,吸收借鉴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发挥中医宏观整体的演绎、思维优势,撰写而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气血精神辨证理论与临床应用》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气血精神辨证理论与临床应用》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气血精神辨证理论与临床应用》有以下几个特点:

1.系统阐发前贤理论,首创气血精神辨证理论

气血精神辨证是在《内经》有关气血精神理论指导下,结合新时代疑难病证的病理生理特点和发病规律创立的。该书在对《内经》有关气血精神概念、功能进行整理阐述的基础上,还对《内经》有关气血精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诊断和治疗进行深入探讨,因此确认《内经》奠定了气血精神辨证的理论基础。同时,还系统整理了张仲景对气血精神辨证理论的主要贡献,隋、唐医家的丰功伟绩,宋代医家的重要作用,金、元医家的卓越成就,明、清医家的重大突破等。

通过以上论述作者认为,中医学各种理论的产生,并非完全立足于哲学式的思维方式和对临床经验的归纳总结。许多重要理论,包括对生理功能、病理机制的论述,都直接来源于对解剖形态学的观察。其中《内经》关于气血精神辨证的论述,内容甚为丰富。

2.丰富了中医病因学内容

传统中医理论所说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疫疬、饮食、劳倦、外伤,以及痰饮、瘀血等。气血精神辨证理论的创立,进一步丰富了中医病因学内容。气血精神辨证理论认为,血毒、精浊、精淤和痰饮、瘀血一样,虽然属于人体病理变化的产物,同时一旦形成血毒、精浊、精淤之后,又会成为致病因素,在临床上引发一系列临床病证。该书针对血毒、精浊、精淤所致临床病证非常广泛,病情通常也较为严重等特点,依据气血精神辨证理论,系统论述和总结了由血毒、精浊、精淤所造成病证的致病特点、诊断和防治措施,为后世中医深入研究血毒、精浊、精淤病证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3.补充、发展了奇恒之腑辨证体系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变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脏腑辨证以讨论脏腑病证为核心,主要应用于脏腑病证,它是八纲辨证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病位的确定,是各种辨证理论的基础,是中医辨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脏腑辨证非常复杂,不仅包括脏腑本身的病证,还应该包括奇恒之腑的病证。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传统脏腑辨证仅讨论了脏病辨证、腑病辨证以及脏腑兼病辨证,却未能全面深入系统地探讨和概括奇恒之腑病证。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在新时代中医临床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必须加以补充和完善。气血精神辨证理论正是在传统脏腑辨证理论基础上补充、完善了奇恒之腑的辨证内容。其中精虚辨证讨论了脑髓亏虚证治、胆精亏虚证治;其中精浊辨证讨论了脑浊证治、髓浊、胆浊证治等内容;精淤辨证讨论了胆精淤阻证治、胞精淤阻证治——输卵管不通(女子胞)等。上述辨证内容加之传统辨证理论和“气血脉形辨证”理论之脉络病辨证和形态辨证内容,相互补充有机结合,进一步补充、完善、发展了脏腑辨证与奇恒之腑辨证内容,从而形成了完整的脏腑辨证理论体系,同时也实现了气血辨证与形态辨证和精神辨证的有机结合,进而形成了中医学完整的形神统一的辨证理论体系。

4.充实、完善了精病辨证体系

精病辨证是根据精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分析辨识其所反映的不同证候,用以指导临床诊断和防治。精病证候是指各种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人体,引起人体精的生成不足,消耗、丢失过多,或者精的成份、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以及输布障碍、受阻等导致其不能维持正常生殖、生命活动的病证。因此,精的质、量和输布、排泄发生异常,皆可引发人体各种精病证候。然而,传统中医理论,特别是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在五脏所主提出“肾主虚,无实也”被后世医家断章取义之后,很少有学者系统深入研究讨论肾的实证问题,而研究精的实证者甚寡。作者认为“精无实证”只关注了各种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人体,引起人体精的生成不足,消耗、丢失过多所致精虚证治问题,而忽略了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引起人体精的成份、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以及输布障碍、受阻等因素导致其不能维持正常生殖、生命活动的精布失调、精浊、精淤证治问题。

作者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和深入思考之后,将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导致人体内生理性体液——精的输布、排泄发生紊乱或障碍所引起的以水肿和积水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纳入精布失调病证范畴;将人体内存储的正常生理性体液,除了血液之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其物理特征以及化学成份或者性质发生改变,所引发的临床病证纳入精浊病证范畴;将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分泌、输布、存储精的组织、器官或者管腔发生堵塞、通而不畅或者淤积的临床病证纳入精淤病证范畴,从而补充、完善、发展了精病辨证体系。

5.弘扬了神病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