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州罗浮山,有1200多种中草药在生长,独特的自然禀赋让这里在1700年前就成为传统中医药胜地。千年过后,在现代产业领域,惠州中医药产业更是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起步,罗浮山所在的博罗县曾以“一县五药厂”闻名全国。
然而,历经数十年市场化的沉浮,惠州的中医药产业至今仍处于相对分散的状态。今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设全省中医事业创新示范城,并将中医药产业作为惠州着力发展的三大产业集群之一。
3月15日,2019年惠州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召开。惠州市卫生健康局主要负责人刘庆荣在工作报告中指出,惠州将以建设全省中医事业创新示范城和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为抓手,通过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完善中药应用体系、打造中医药康养服务模式和加强中医药技术研发四大举措,推动中医药事业跨越发展。
“要把中医‘治未病’与现代先进中医诊断相结合,大力发展中药研发生产和中药材种植业,以中药材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刘庆荣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惠州应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自然优势,科学编制中医药发展规划,打造优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发展。
围绕再造本土中医药品牌、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大湾区健康养生基地,惠州绘制出了振兴中医药事业的“路线图”。
●南方日报记者 廖钰娴
再造本土中医药品牌
延续北宋时期“洞天药市”的繁荣,时至今日,惠州的中药材种植仍然很广泛。据统计,全市种植中药材约3万多亩,而这仅仅是惠州中医事业蓝图中的一隅。
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其中多个章节提及中医药工作。作为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重要内核,在惠州深度参与塑造健康湾区的工作中,中医药领域的合作和版图开拓正在提上日程。
这与惠州定下的2019年重点工作不谋而合。今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设全省中医事业创新示范城,编制实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扶持中医药产业发展;抓好中医科学大会成果转化,引进高技术生物制药企业和研发机构;鼓励山区因地制宜种植中药材,建设岭南中药材种植园,发展药材药品交易市场;引导社会资本建设高水平医养结合康复机构,推进罗浮山医养项目、葛洪中医院建设。
统计显示,目前惠州市药品生产企业共有24家,其中中医药生产企业16家,占比2/3,中药饮片生产企业6家,中药制剂厂外车间2家,2018年中药产值超过20亿元。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如今惠州的中医药产业仍是30年前产业基础的延展。上世纪80年代是惠州中医药产业的第一个“黄金期”,当时的罗浮山药厂、先锋药厂、白鹤药厂、葵丰制药厂、冲虚中药厂均是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中药企业。
这一时期,罗浮山药厂出产的罗浮山百草油和风湿宁系列产品以及先锋药厂出产的喉疾灵片、先锋霉素,成为颇具代表性的岭南医药产品,销售线更是铺向全国。
纵观上世纪80年代至今惠州中医药产业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医药产品研发和创新有些停滞不前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核心产品的依赖使其产品线呈现单一化。譬如,由罗浮山药厂改制而成的广东罗浮山国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罗浮山国药”),是惠州目前最大的制药企业。该公司2017年的产值达到8.3亿元,然而,在其生产的182个产品中,罗浮山百草油依然是其“王牌”产品。
“惠州如今生产的很多中医药产品是经岭南民间中药验方研制生产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但创新对于产业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刘庆荣看来,中医药产业研发对推进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研发创新势在必行,惠州正在采取行动。据介绍,惠州市已拨付1754万元经费用于支持中医药企事业单位的42项科研项目,发展壮大中药研发体系,推动中医药产学研相结合。
日前召开的2019年惠州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再次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医药技术研发。“鼓励医药企事业机构专研技术,深入研发中医药产品,打造中医药产品惠州品牌。”刘庆荣表示,惠州将在中医药产业领域加强与高校、研发机构合作,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落地惠州。
一些中医药企业已经行动起来了。2018年11月6日,罗浮山国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挂牌。截至目前,该企业已申请发明专利126项,累计获得60项发明专利的授权,并连续3年获国家专利优秀奖。
设立中医药综合改革发展专项资金
在建设全省中医事业创新示范城以外,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成为惠州推动中医药事业跨越发展的另一抓手。
记者了解到,惠州早在2018年6月就已申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与已有的15处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不同,惠州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以“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发展”为主题,确定了惠州中医药发展重点推进的“3+3+3”模式,也即“构建三大体系、打造三个平台,建设三类基地”。
随后编制的《惠州市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指出,试验区将打造国家级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基地、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中医药创新基地和南药种植基地。
中医药服务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上述方案提出,惠州要设立中医药综合改革发展专项资金,确保每年中医药健康服务投入在占卫生健康事业总投入20%的基础上逐年提升。
财政数据的变化或许更为直观。据悉,今年惠州市财政预算中,中医事业补助经费为去年的5.6倍。统计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惠州市各级财政共投入2360多万元于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2017年支持42项中医药科研项目1754万元;全市县(区)中医院改扩建项目共争取省级资金1.09亿元,市、县(区)财政还将补助缺口资金7亿元。
此外,近3年来,惠州市每年还拨付近50万元,用于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实现城乡全覆盖。
调整中医服务收费也是提升中医事业发展质量的关键。2018年以来,惠州调整了38项中医类收费,全市实行同级同价,一级和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涨幅分别为37%和10%,中医服务收费标准接近一线城市水平。此外,惠州还在全省率先试点开展非中医临床医生中医内科方剂应用培训工作,真正实现中西医“同诊同治同保健”。2018年,市中医医院成功创建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其针灸科通过省“十二五”中医重点专科验收。
刘庆荣表示,今年惠州将进一步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其中就包括中医类重点专科建设和中医诊疗技术推广应用。据介绍,惠州将推动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申报国家级重点专科,支持市中心医院中医科、康复科、治未病科建设,鼓励市第三人民医院申报设置省级针灸康复高地,推进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开展围产期、哺育期、新生儿中医保健服务。此外,还将推动非中医临床医生开展中医内科方剂应用,实施中西医“同诊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