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VR >

野生动物“进城”之后

导读:

  地球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人类与动物间关系愈加密切,特别是人类文明出现之后。在不远的将来,城市化

  地球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人类与动物间关系愈加密切,特别是人类文明出现之后。在不远的将来,城市化是不可抗拒的潮流,如果说对城市适应性还有什么未解之谜的话,最能引起我们关注的话题之一就是——动物能否适应人类的城市生活?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岚

  科技头条

  山猫进城,花豹游街

  野生动物也在“城市化”

  “里面的野猪听着,你已被包围。”据新闻报道,曾有三只野猪出现在香港新界居民区,横穿马路、漫步公园、闲逛商场,完全不把警察放在眼里,好不逍遥自在。当然,最后,它们还是倒在渔护署的麻醉针之下,被放归郊野。除野猪外,老鼠、獾、狐狸、鹰……无论是捕食者或被捕食者,都曾经是田野和森林中的生灵,而今却追随着人类来到城市“求生”。

  据研究数据显示,1950 年,全球城镇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0%;预计到2030年,地球上近10%的陆地将会被城市覆盖;而一百年后,城镇人口预计将达全球人口的70%。很显然,在我们生活的地球,荒野正在减少,城市和城镇正在扩张。从荒漠到农田,从山林到高楼,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城市化自然是不可抗拒的潮流。被这股潮流所影响的,除了人类本身之外,还有与我们“呼吸同一种空气”的动物。

  在美国,美洲狮和山猫因为周围的山地被侵占,在洛杉矶街头寻找捕食的机会;黑熊也常在许多城市的边缘地带出没,以大型垃圾箱为目标找寻食物。在孟买和印度,花豹在高楼之间漫游,以捕食猫、狗这些家养动物为生。在英国,最常见的动物是住在公园或人行道树上的灰松鼠,它们自19世纪末期从美洲迁至英国海岸,城市环境和食物又把它们吸引到城市中,而今甚至比本地的红松鼠更加普遍。

  说到人类与动物的联系,就必须追溯到250万年前,那时我们的祖先第一次制造出工具。在肯尼亚的奥杜威峡谷等一些东非地区,人类祖先们不仅捡起石头去捶打或猛击猎物,还把这些石头打磨出形状作特定之用——从羚羊或鹿身上割下大块的肉,并在被暴怒的狮子吃掉前迅速逃脱。

  今时今日,随着全球城市化的推进,人类和动物或将再度“聚首”,生活在同一天空下。然而城市对于动物而言,究竟在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专家解惑

  变胆大

  “最近惊飞距离”缩短,逐渐适应人类干扰

  我们常常能在表情包中看到浣熊的身影,迪士尼大片《银河护卫队》中的火箭浣熊亦收割了无数粉丝。然而这种看似萌贱的动物,“名声”其实并没有那么好。在北美,人们经常发现它们把垃圾箱翻个底朝天、成群结队偷家里的东西、追打家养的狗和猫、钻到天花板夹层里面到处挖洞……“破坏力”和“可爱程度”成正比。

  有研究显示,随着一代又一代与人类为邻,野生动物会自然而然地调整自己的习性,以适应城市生活。从进化论的观点来看,这种适应性转变非常惊人。中山大学动物学副教授刘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城市的动物逐渐展现出和农村的动物不一样的表型特征。有些特征仅是可塑性变化,随环境变化而发生,我们称之为“表型可塑性”;而另一些特征可能会在城市的动物种群中,一代代地逐渐稳定下来,形成可遗传的稳定性状。

  和人类移民者一样,动物若想在城市里生存和繁衍,就必须具备适应性。“以鸟类而言,有些类群或者物种尤其适合城市生活,比如我们最为常见的乌鸫、麻雀、椋鸟等。”刘阳告诉记者,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虽然动物们的“生存秘籍”各不相同,但大致可分为内因和外因——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帮助“清除”了可能会和“成功者”产生竞争的物种,又或者缺乏天敌的捕食作用等,是外因;面对人为干扰更加大胆、取食的食物多种多样,又或者能利用不同的资源以减少种类竞争等,是内因。

  在广州这座城市中,并没有大型的适应城市生活的兽类,虽然没有机会偶遇浣熊,但却有不少“亲密”的鸟类与我们近在咫尺。“地面生活的很多城市鸟类,如乌鸫、树麻雀、八哥,都能够‘容忍’人类的近距离接触。甚至当我们靠近小于2米时,乌鸫都不会惊飞,这是在大自然和农村中比较少见的。”刘阳说,这个距离被称为“最近惊飞距离”。城市鸟类的“最近惊飞距离”缩短,正是一种动物在“城市化”过程中对人类干扰的适应。

  变聪明

  城市鸟类比农村鸟类拥有更发达大脑

  除了山林原野之外,城市可以说是鸟儿们的“第二个家”。近年来,城市化对鸟类群落的影响已在研究中得到了证实,绝大多数结果发现,城市化对鸟类的丰度、多度和群落组成有不小的影响。对此刘阳表示,城市化的确使得“专化物种”被“泛化物种”所代替,所以鸟类群落组成和群落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城市生态群落中鸟类物种多样性的降低。

  毫无疑问,城市化对于动物而言,最直观的负面影响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降低,也就是说,我们能在城市里遇见的动物种类越来越少了。随着人为干扰引起的生境变化,导致原本生活在森林中的一些动物,逐渐从城市生态系统中消失。然而,城市并不一定就是野生动物的“终结者”。

  刘阳告诉记者,在城市中生存,动物也有赢家和输家之分,除了“被消失”的物种之外,另外一些对食物和生存环境要求不那么挑剔的动物,就成了适应城市生活的赢家。“比如我们广州,常见的城市物种有麻雀、乌鸫、红耳鹎、暗绿绣眼鸟等,这些都是所吃食物种类很多的‘泛化物种’。它们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繁盛,则受益于城市化过程。”

  换句话说,某些鸟类之所以能在城市中得以繁盛,原因是它们“自带”适合城市生活的独特特征,比如说,在遇到人为干扰的压力时,它们可以有更高的容忍度。“近几年欧美的研究人员发现,与在农村生活的鸟类相比,在城市生活中的鸟类拥有更发达的大脑,这可能会有利于增加鸟类取食方式的多样性。”刘阳举例,“城市中生活的乌鸦是鸟类中智商非常高的一种鸟类,作为一种可以取食许多人工食物的鸟类,乌鸦懂得采用新颖的取食方法,来获得更多且更多样的食物资源,这可能与乌鸦在一些城市中逐渐开始繁盛的原因有关。”

  延伸阅读

  通过科技手段

  加深环境意识

  美国人类学家罗宾·麦凯表示,这些由来已久的、人与动物之间的联系有可能正在减弱。“如果把人类看作自然界中的一个物种,那么事实上,城市的扩张则代表着人类这个物种在城市区域占据其他物种的栖息地。”刘阳说,“长久以往,在城市的混凝土生长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将逐渐失去认识其父母在童年所接触到的自然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