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云以数据保护为核心,以云安全能力为基石,以法律法规业界标准遵从为城墙,以安全生态圈为护城河,依托华为独有的软、硬件优势,打造业界领先的竞争力,构建起面向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完善云服务安全保障体系,并将其作为华为云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
始终恪守业务边界,坚持“上不做应用,下不碰数据,不做股权投资。”坚持技术变现的商业模式。华为云开放积累了30年的软件研发经验,助力企业客户与伙伴提升软件开发效率和质量,加速企业IT应用上云,让应用上云更简单。
截止2018年1月,华为云的服务从2016年底的10大类45个增加到14大类97个;上线包括制造行业数字化转型、EI企业智能、SAP 、HPC、软件开发云、云上办公、电商、游戏等50+解决方案;并通过应用市场聚合合作伙伴超过500个第三方应用服务,开放云端按需使用、弹性伸缩、快速上线等红利,加速 企业业务云化进程。文:柯学东
一个二维码背后的故事:
华为云助力“深圳通”全新数字化升级
如果让你选一件最能代表当下时代的东西,你会选什么?是智能手机还是WiFi?还记得去年上海博物馆在“大英博物馆100件藏品中的世界史”展览后公布了第101件展品——二维码吗?在众多改变了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中,上海博物馆最终选择了二维码作为当代历史发展的标志。
今天,刷卡出行在全国已普及,乘客只需购买交通卡、在指定地点排队充值即可完成出行动作。然而,忘记带卡、带钱包,或者卡里余额不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种情况下,刷卡出行的方式也就显现出弊端。
打造公交出行的新“城市名片”
在深圳,相信使用过公共交通的人都不会对一个叫“深圳通”的东西感到陌生。2006年1月18日,深圳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通”)在38路公交车上安装了首批“深圳通”设备,标志着“深圳通”卡已经实现了地面公交与地铁的互通,从此开启了深圳市民手持“一张卡”即可乘坐公共交通的简单出行生活。
作为公共交通工具舒适度、覆盖率皆处在全国前列的一线城市,深圳对公交优先、绿色出行是极为鼓励,也给予大量的补贴政策。目前,深圳通发卡量已经突破4000万张,为无数市民或是来到深圳的人提供了优惠与便利,成为深圳实至名归的“城市名片”。
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成熟,生活方式的改变,用户对于出行也有了新的要求。为响应用户广泛需求,深圳通推出全新产品——深圳全市所有地面公共交通工具均可使用二维码进行支付。2018年1月,深圳通二维码正式上线,采用“先消费、后支付、免密码”模式,节约了乘车时间,改善了用户体验,并且用户能享受跟深圳通卡一样的政策优惠。
在华为云2018中国行的深圳站中,作为这项全新产品的负责人同时也是背后的推动者,深圳通生产及技术开发中心主任赵红宇介绍道:“如果忘记带卡或者忘记带钱包,或是从其他城市来深圳旅游,用一部手机开通深圳通二维码就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二维码和原先的储值卡不太一样,储值卡必须先充值,而二维码是先乘车后付费,跟信用卡一样。”另外,深圳通二维码甚至无需网络,只要掏出手机放到扫码区域扫一下,全程不过0.3秒就可以完成扣费乘车。
助力“云上”高效生活
深圳通宣布二维码功能上线后,深受市民欢迎,也有更多的用户蜂拥而至。不过在最初时,深圳通二维码的运营其实并不那么顺利。有乘客抱怨,他们经常遇到打不开码的情况。据赵红宇透露,二维码属于物联网的一部分,对后台的技术架构和设施要求都比较高,而打不开二维码,则是因为开通初期后端计算资源配置不够。毕竟同时的并发流量、数百万人上千次的请求,包括大多数的设备都是在移动状态,这种无线通讯对技术承压的要求非常高、而且要非常可靠。
经过多番比较,深圳通最终选择了华为云。今年3月,深圳通将二维码的系统整体迁移到华为云上。插上“云”的翅膀后,通过华为云的负载均衡、高可用数据库、资源智能调度、云加密等技术,深圳通解决了前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保障了用户注册系统的安全与稳定,运行走入正轨,改善了市民的出行体验。
赵红宇说到的这些,正是华为云技术优势的一部分。华为云的弹性云服务器(ECS),具有弹性负载均衡的特点,可将访问流量自动分发到多台云服务器,实现更高水平的应用容错。而华为云数据库则集“可靠、易用、功能丰富、适用范围广”等特点于一身,客户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高可用、高可靠两种模式。在高可用模式下,发现故障可直接切换,满足了深圳通业务的弹性需求。在华为云技术的赋能下,深圳通化解了用户巨额增长造成后端计算资源不足的难题。
华为云合作,深圳通二维码扫除了技术障碍,让出行变得更高效。截至目前,深圳通二维码注册用户已经突破500万用户,日使用也突破110万次,并在持续增长中。
当然,不仅是搭乘公交,在电商、门户、移动APP的场景下,华为云也能够针对业务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一个手机能解决的问题,不用担心没带卡而到处凑零钱的尴尬局面发生了。
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
贫瘠的土地上,长不出参天大树,结不出丰硕果实。华为云这两年提得较多的一个词就是“黑土地”。去年11月,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公司愿景与使命研讨会上重点提及:我们实质是通过聚焦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一块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黑土地”,这块“黑土地”上可以种“玉米”、“大豆”、“高粱”、“花生”、“土豆”……让各个伙伴的内容、应用、云在上面生长。
听到“黑土地”这个词,就会让人自然联想到“肥沃”。在肥沃的土地上,植物才能枝繁叶茂。那么,什么是华为云的“黑土地”?对于郑叶来,就是华为云今年3月份在国内机场打的那个广告:有技术,有未来,值得信赖;就是健康的云平台,让合作伙伴在这个平台上万物生长。正如在被问到当初选择华为云的原因时,赵红宇用了一个表达“(华为云是)一个纯粹的云”。
如今,依托华为超过30年在ICT领域的耕耘,华为云在算法、芯片及软硬件结合能力等方面,已经建立起了优势,打造出领先的云基础设施服务,为客户提供云服务器、云数据库、云存储、CDN、大数据、云安全等全系列产品,为行业客户提供多种解决方案,帮助企业轻松上云,为客户智能化转型铺好加速轨道。
一个互联网转型的故事:
康佳借力华为云领跑互联网电视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