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gWest一直以来都十分关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领域,前者我们多次报道过包括Oculus、Depth-VR和蚁视等,而增强现实我们也分享过HideOut,Vango、YIVA等等。不过前两天在跟同事开会的时候他对我说,仍然不太分得清VR和AR。不只是他,这两个英文缩写只差一个字母(好吧本来就只有两个字母),两个词的中文翻译也只差两个字,对于不太熟悉的人来说好像确实容易混淆在一起。
其实,这二者除了字面上比较相似,实际无论从技术还是场景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增强现实(AR)是相对容易被误解的,相比起虚拟现实(VR)来说,它不是单纯被创造出来的——而3D建模、模拟世界这样的纯粹被创造出来的东西更好理解。所谓现实,就是我们肉眼看得到的、耳朵听的见的、皮肤感知的到的、身处的这个世界。如果广义的说,在现实的基础上利用技术将这个增添一层相关的、额外的内容,就可以被称为增强现实。
举几个例子来看吧:wikitude是我很早接触的一款AR的应用,他通过手机的摄像头来进行现实的取景,再通过地理位置的算法来在现实的场景上标注更多的信息。用户通过手机屏幕来看到的现实的场景要比单纯用眼睛看到的现实场景“增加”了更多的信息。这款应用iOS版目前在国内暂时不能使用,不过还是可以通过两个视频来感受一下:
除了将现实中的物体增加信息之外,AR技术同样可以应用在游戏当中,例如利用现实的场景增加游戏角色,或者为现实里面的人物增加特效或能力。我们最为熟悉的可能是任天堂的掌机3DS所自带的游戏功能:
看了这几个例子应该可以直观的明白,所谓AR,就是利用技术在现实的基础上增加内容,他所用的核心技术包括现实物体的识别,地理位置定位,以及根据场景不同所需要的即时演算等等。不过在与我的同事杨逸讨论时候,他从工程师的角度出发,认为另一种表现形式也被称为AR,例子如下:
关于这个例子我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最直接的观点就是:这分明是动作捕捉。虽然他利用了现实的场景增加了虚拟的人物,并且可以进行互动,但是使用者却是从大屏幕上看到的自己,并且场景也是“镜像”而不是“延伸”。试想一下,现实场景中怎么会看到自己?噢,你可能会说,照镜子啊,这个争议点同样存在与很多人之间,所以你可以点击右边的“+”留下你的看法。
相比起AR,虚拟现实(VR)就好明白的多了:一个完全被创造出来的世界,而与3D建模、4D电影这种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个被模拟出来的世界要能带来与真实世界一样的感受(这种感受指的是人身体上的感受)-Oculus首席科学家Michael Abrash提出的观点。所以,请记住,VR是假的,一切都是假的,但是尽量让你的感受是真实的。
虽然都有现实二字,但是二者实现起来的技术核心却有很大的不同,AR需要将“信息”与场景进行结合,而VR的核心则是运算技术。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十分复杂,即使仅仅是视觉上,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三维空间。举个例子,一个三维的空间,用户可以控制视角的前后上下左右移动,但是在现实世界中,人可以在摆动头部的同时进行眼球的转动,如果再加上脚步,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运算过程。在PingWest游戏主题的线下沙龙上,蚁视科技的覃政也表示过,虽然自己是在做虚拟现实,但是让人真的感觉到虚拟的世界像现实一样仍然十分困难,就算解决了复杂的运算,依然很难结局虚拟的世界对身体造成的影响。
不过,在技术可以实现让人分不清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前,还是有些折衷的方法让人们逐渐适应的。比如一个名为Pinc的iPhone外设就可以模拟这样的效果,他并没有完全创造一个虚拟的世界,而是创造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用户可以进行操作。而面对这种可以被大脑识别为“创造出来”的空间的时候,人体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不适感。
其实VR和AR并不难区分,只要别被他的名称迷惑,而是想想它的使用场景和实现技术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问题了。不过在维基百科上有这么一段定义:“1994年保罗·米尔格拉姆(Paul Milgram)和岸野文郎(Fumio Kishino)提出了现实-虚拟连续统(Milgram’s Reality-Virtuality Continuum)。他们将真实环境和虚拟环境分别作为连续统的两端,位于它们中间的被称为“混合实境(Mixed Reality)”。其中靠近真实环境的是增强现实,靠近虚拟环境的则是扩增虚境(Augmented Virtuality)”听上去我们确实需要分清出虚拟与现实的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