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VR碰上维基百科,将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比起扎克伯格的在VR领域的大刀阔斧,比尔盖茨则更为内捻一些,直到今年4月份在圣地亚哥的ASU GSV 峰会上,盖茨基金会才公开表明了制作VR内容的意向。从目前获知的资料来看,盖茨还未规划下一步的计划,不过可以确信的是,基金会未来的投资会集中在教育和科研领域。
·百科VR化将提供一个新的知识渠道
尽管Alchemy VR,Immersive VR Education等科技公司都试图在VR领域提供教育的解决方案,但它们所展现的成果几乎都局限于虚拟课堂,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教学变得更加便捷,不过在知识的传播上并未造就多少突破。
目前针对教育和科研的VR应用还很单一,百度百科在十周年庆生之际提出过将VR融入知识库的构想,但其内容的编成经常混入强烈的个人色彩,难免让人身怀芥蒂。在知识的可信度上,面向全球用户的维基百科(wikipedia)可能会显得更为靠谱。
2014年的Indiegogo众筹平台上就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项目,迈克尔·曼迪伯格作为wikipedia的编纂者之一,意图将整个百科进行实体化。虽然项目最终没能获得成功,但曼迪伯格在随后的筹划中还是完成了这项壮举,Denny画廊则负责后续的7600册卷集的打印工作。由于项目全权面向公众开放,所以理论上来说只需要向Denny画廊支付50万美元,任何人都可以获得整套的纸质百科。
曼迪伯格的项目和虚拟现实还存在一些差距,不过这至少给百科VR化提供了一条思路,比尔盖茨在ASU GSV就曾经说过“如果虚拟现实可以激发到孩子的话,那么这项技术就很有价值”,如若将每个词条还原成VR中可供查询的沉浸体验,那么这绝对是获取知识的崭新渠道。
·浸入式学习让使用者更便于知识的理解
受制于生活环境与文化程度的差异,人们的理解能力往往参差不齐。排除概念性的通读,百科中难免会存在一些晦涩难懂的内容,而虚拟现实将有可能改变这一点。
Google在去年9月的“Expeditions Pioneer”项目中就做出过尝试,参与项目的学校都能分发到谷歌精心准备的VR设备工具包,包裹中包含一个实现虚拟旅行的图书馆,VR设备可以直接通过构建模型向学生展示旅行目的的真实场景。
在概念的解读上,繁杂的斐波那契数列与海螺贝壳的螺旋纹路就存在着强烈的关联,通过三维模型的构建,VR有机会将浮于书籍表面的文字场景化。包括但不限于重现历史节点的某个具体片段,与稀有的生物进行近距离交互,站在火山岩上观看周边环境的地质形态,甚至将哈勃望远镜中的星空深景进行全景展现。
·维基百科在VR化之前,还有内容需要完善
截止到2015年11月1日,维基百科的英文词条在14年间大约积累了30亿个单词、1800万个参考条目和30TB的数据。即使一刻不停的进行阅读,普通人至少得花上19年的时间。继永乐大典成书之后,这是人类合作编纂的另一个高峰。
不过,500万的词条数量尚且还只能覆盖人类学识的很小一部分,按照维基百科用户emijrp的评估方式来计算,至少需要1.04亿个词条才能涵盖现存的全部信息,其中关于科研的词条数量就高达4470万个。
可见的是,百科VR化将要面临更大的问题,一段文字叙述的情景制作可能需要耗费十几个开发者数月的工作时间,这其中还不包括外链和参考资料的引用,如若需要全部重置,这将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
另一方面,维基百科的所有词条几乎都由参与者进行免费的自发编写,除了作者之前所具备的学识外,也不会产生更多的费用。一旦要开展虚拟现实的制作,独立的个体由于不具备资金上的可行性,在费用上只能引入企业的资本,这会严重影响到词条的客观倾向,再者,我们也不能保证每个词条的编纂者都具备VR技术的相关知识,只能采取合作的形式来进行工作。
综合来看,百科的VR重置在当前的条件下只能集中在具备技术与财力的高精尖领域,Facebook和Microsoft就曾在太空的成像方面做出过一些尝试。普通的消费级应用目前还只能提供简单的使用观感,在系统的构建上很难有多少作为。如果想要在百科中回溯到1786年的维也纳来看看费加罗的婚礼,只怕还需要等待一些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