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VR >

《伊库斯》虚拟视角透视现实生活

导读:

  一个爱马如命的少年,竟然犯下了残忍的罪行——刺瞎了6匹马的眼睛。在周围人群的愤怒、困惑与害怕的

  一个爱马如命的少年,竟然犯下了残忍的罪行——刺瞎了6匹马的眼睛。在周围人群的愤怒、困惑与害怕的目光中,心理医生循循善诱,慢慢瓦解了少年的心灵防备,终于揭开犯罪动机……5月17日起至6月3日,由班赞导演的小剧场话剧《伊库斯》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开始了新一轮的演出。

  再登人艺舞台

  在经过2018年的首轮成功演出后,由人艺演员何靖、王佳骏、张福元、吴珊珊、孙翌琳、王君瑞、班赞等共同出演的话剧《伊库斯》于5月中旬再次登上了人艺舞台。

  这部由英国当代著名剧作家彼得·谢弗创作的作品曾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与广泛的影响,根据话剧改编的电影《恋马狂》更曾在金球奖与奥斯卡奖角逐中斩获诸多奖项与提名,而这部人艺版的《伊库斯》也同样不负众望,满足了诸多戏剧观众的期待。

  《伊库斯》讲述了一段颇为匪夷所思,却极具社会价值与文学深度的故事——一名对于马有着特殊情感的少年,一个与世俗环境显得格格不入的家庭,一位治愈了诸多精神病人却最终对自我抱持着怀疑态度的心理医生,一次突发的刺瞎马匹的伤害案件,全剧围绕着探究一位少年的精神世界的过程展开,将剧中人物的思考投射到了现实之中,虽然无论从故事叙述或是精神内核,对于中国观众而言都要显得更为晦涩,但导演认为,这样一部多义性的作品,在今天的国内进行演出却也是恰到好处。

  “这部作品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是一部很反传统的、前卫的戏,但现在来看,还是非常符合观众一般的审美期待的。”导演班赞认为,这部作品的多元性与多义性,将是其能够持续演出并不断引发反响的重要保证,“戏剧是提问题的,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我们从这个戏中能够看得到很多面,从个人到家庭到社会,这样一个广阔的层次也能引起观众精神世界的不同思考,引发共鸣与感情的沟通”。

  演马不见马

  作为一个以“马”贯穿始终的话剧,如何表现“马”的形象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无疑,这对演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剧中饰演艾伦·斯特兰的演员王佳骏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以前的剧本大多是有人演马,但在人艺版中,导演有了一个空前的想法,没有实体的马,演马而不见马。

  在这样的创作思路下,话剧《伊库斯》在舞美方面的展示也显得独具匠心,简约而充满着与剧本一致的多义性,仅靠两个相叠的六边形舞台、三张长椅,在虚实相间的舞台布景下,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时空转化——回忆与现实,诊室同马厩,一次又一次地无缝衔接。

  “没有具体的实体对象,纯靠演员的表演、舞美、灯光来体现。”话剧迷张可盈在观演后表示,艾伦的独角戏渐入佳境,对手戏、群像戏都十分流畅,“感觉自己就在马厩里,眼前就是马匹”。无实物表演却不让人出戏,这也显示了演出团队的艺术功底。

  虽然是一部表现手法较为现代的作品,导演同样认为,这部作品同样有着人艺自己的风格,“表现人性探索与精神自由,这是一个世界性共通的话题”,在舞台时空结构表达上,剧组尝试将虚拟、象征、写意的中国戏曲美学和布莱希特的间离手法融为一体,既充分发挥了北京人艺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优势,又在探索着新的舞台表达方式,于是在上一轮演出中为观众所称道的“看不见的马”方才应运而生。

  多角度透视生命

  从一个充满悬疑感的故事出发,《伊库斯》的信息量远超乎观者的想象,在一个虚实相间的舞台呈现下,亦幻亦真地随着故事的进展与角色一同游走于现实与想象之中,在关于神性、人性的讨论中,建构出一个颇具哲学色彩的新境界,这或许将是《伊库斯》带给观众的一种崭新的戏剧体验。

  “伊库斯”是艾伦眼中的“神”,也是他母亲口中的“魔鬼”。它的背后,是宗教的精神压迫,是父母的信仰冲突,是性教育的匮乏,也是社会生活的空虚。即便拥有一个优渥的家庭,艾伦却生长在一个无垠的“精神荒漠”中。最终,父亲、家庭、欲望和信仰在同一个夜晚被一起粉碎。压抑、恐惧和愤怒,终于爆发成喷溅的鲜血、嘶鸣的马叫。这是发生在艾伦身上的悲剧,也是时代和社会的伤痛。

  在表演上,话剧《伊库斯》既充分发挥了北京人艺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优势,并力求有所创新,将毫发毕现、细致入微的心理写实与间离、表现、象征的舞台手法融会贯通。在《伊库斯》这部作品中,存在社会氛围、家庭关系和个体心灵现实的三层结构,通过一切舞台手法着力展现出人物之间多重矛盾的构成,并从多个角度进行阐释。王佳骏表示,要把这一内心世界表现出来就需要演员自身对作品、对角色的理解,“只有理解才能自然而然的表演,如果是带有目的性的表演,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无法带来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