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游戏 > 新闻 >

杭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崇敏:探索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杭州模式”

导读:

(原标题:杭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崇敏:探索金融服务中

(原标题:杭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崇敏:探索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杭州模式”)

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966亿元,同比增长8.2%,占全市GDP 13.6%,上市公司总数300余家,多项主要金融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作为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典范城市,杭州金融产业实力雄厚,金融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2024年是新一轮国家金融体制改革后的第一年,也是杭州打造现代金融创新高地关键之年。当前,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和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双区”建设持续推进,在此过程中,如何建设成为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和浙江新兴金融中心核心区,加快打造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成为杭州金融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新年伊始,《国际金融报》采访组走进杭州,杭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崇敏接受本报专访,展望2024年杭州金融业如何加快发展,如何为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积极谋篇布局。

正向拉动作用显著

助推经济回升

2023年,杭州从年初就喊出“全力拼经济”,力争打赢经济翻身仗。在前三季度,杭州首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破万亿元,现代服务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杭州市金融业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成绩单。

朱崇敏介绍,2023年,杭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有力推动地方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全市金融业总体逆势上行,1-9月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966亿元,同比增长8.2%,超出全市GDP增速1.4个百分点,增速在国内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三,正向拉动GDP增速作用明显。

从几个金融业主要指标看:2023年全市存款余额增长14.3%,贷款余额增长9.9%,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居前列;前11个月全市保费收入1128亿元,同比增长13.3%。全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2家,上市公司总数达到302家(其中境内228家),全国城市中排名均为第四。

过去一年,细数杭州金融工作清单,可谓硕果累累:进一步优化了金融业发展顶层设计,出台了《关于建设现代金融创新高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创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召开杭州市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启动仪式暨科创金融论坛,制定发布杭州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

同时,制定出台《杭州市科创金融专营机构(组织)认定管理办法(暂行)》,完成首批21家科创金融专营机构认定。新获证监会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资本市场金融科技两项重大金融创新试点。建成钱塘江金融港湾服务中心等。此外,杭州还圆满完成亚运会金融服务保障任务。

积极利用资本市场

添翼区域腾飞

2023年,杭州全市新增上市公司22家(其中境内15家,境外7家),IPO募集资金超112亿元;上市公司总数302家,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名列前茅。这一年,杭州市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超42亿元,定增融资逾222亿元。

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往往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利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利用资本市场、培育上市企业方面,杭州走在全国前列,有力支持区域的经济腾飞。

受访者供图

在接受采访时,朱崇敏介绍了杭州市培育上市企业的几大特色和亮点:

一是上市公司家数和市值排名全国主要城市第四。目前,杭州市境内上市公司228家,市值为2.73万亿元,高于杭州市2022年GDP数值。杭州市境外上市公司市值为2.72万亿元。

二是上市公司上市地分布全球。2023年,杭州市新增的22家上市公司中,上交所主板4家、科创板2家,深交所主板2家、创业板4家,北交所3家,港交所6家,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1家。

三是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增强。截至2023年三季度,杭州境内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8647.89亿元,同比增加635.48亿元、上涨3.53%。

四是上市公司资产总体规模稳健增长。根据上市公司三季度报表,杭州市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较2022年同期增加9183.55亿元,净资产增加1223.9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28%和9.87%,高于杭州市同期GDP同比增长速度(5.8%)。

五是上市公司营运能力整体表现良好。2023年,与浙江省内各个地级市相比,杭州市上市公司整体营运能力排名均靠前,总资产周转率浙江省排名第一;存货周转率浙江省排名第四;应收账款周转率浙江省排名第二。

畅通融资

四大举措扎实护航

民营、制造业、中小微企业,既是杭州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也是金融重点支持的领域。截至2023年9月末,杭州全市普惠小微、制造业、民营经济贷款同比分别增21%、14%和12.5%,均大幅高于平均贷款增速。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杭州持续推进融资畅通,将融资保障做深做实。为何取得一系列靓丽增速,朱崇敏谈及“四大扎实举措”。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会同在杭金融监管部门印发民营经济金融保障工作方案,提出8项量化指标和14项重点任务举措,从贷款融资、直接融资、政策性融资担保等方面加强对民营经济以及普惠小微企业的金融保障。

从2020年开始,杭州市财政每年落实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风险补偿(保费补贴)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工作,引导融资担保机构扶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仅2023年,全市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保费补贴审核资金7111.52万元,其中市本级财政出资2535.1万元。

二是强化金融机构引导。扎实开展小微企业首贷户拓展专项行动,组织在杭金融机构开展“百行万企共依存同发展”金融助力稳经济行动,加强融资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小微和制造业企业的融资保障力度。深化市政府与金融机构签约合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8家金融机构与市政府签约合作。

三是发挥地方金融组织作用。目前,杭州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15家,其中经浙江省认定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9家,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已覆盖全市,多渠道扶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截至2023年底,15家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小微和“三农”业务余额220.56亿元,平均担保费率已降至0.75%以下。

四是用好数智金融服务平台。杭州市搭建杭州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聚焦于服务民营与小微企业,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打造金融服务“数字化”产品超市和市场主体信用服务体系,努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截至2023年年底,平台累计帮助11.3万家企业,撮合融资金额超3200亿元。

强化使命担当

做好“五篇大文章”

为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杭州做精做细“五篇大文章”,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朱崇敏介绍称,第一,打造科技金融“新样本”。一是构建一流的组织体系。制定专营机构认定办法,新命名20家以上专营机构,构建“科创企业金融服务中心+科创金融业务部+科创重点支行”的专营体系,保障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对接全覆盖。二是构建一流的服务体系。打造证券外市场科创企业培育“专精特新”板,推出全国首版“科创保险”目录,研制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评价的团体标准。三是构建一流的产品体系。优化杭州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功能,迭代科创贷、科创成长贷、科创上市贷等专属产品,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全场景融资产品,全市科创类贷款增长15%以上。

第二,打造绿色金融“新样本”。重点念好“三字诀”。一是突出一个“争”字,全力争全国首个碳期货交易所,高质量开展调研论证,高标准制定申报方案,高规格成立领导小组,高水平落实专班运作机制,争取在同类城市竞争中率先冲线。二是突出一个“创”字,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步伐,支持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绿水青山贷”“林业碳汇”“排污权抵押贷款”等各类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低碳转型、绿色发展领域。三是突出一个“实”字,围绕重大水利工程、“两山”转化等方面,嫁接“环境部门和金融机构”联动桥梁,推进EOD项目、气候投融资项目、排污权抵押贷款等领域合作。

第三,打造数字金融“新样本”。一是推动更懂市民的金融服务。支持金融机构推广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服务体系,在手机银行、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应用打造线上线下协同的新平台“云网点”。二是推动赋能治理的金融服务。推进数字人民币应用试点,拓展数字人民币融合场景建设,将数字人民币嵌入到非税缴纳、津贴发放流程,优化智慧政务服务平台。同时,对接“亲清在线平台”,将惠企政策各类资金以数字人民币形式发放至补贴申领企业的数字人民币钱包。三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金融服务。鼓励金融科技企业围绕企业财资管理、财税管理数字化等领域,为企业提供数字化业财一体化综合服务方案,提升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服务质效。

第四,打造普惠金融“新样本”。一是构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做强资本市场赋能山区县的“共同富裕”板,联合三大证券交易所共建企业上市基地,成立共富产业基金,创建“技术骨干+中高管+创始员工”股权激励新模式,争创全国首批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试点。二是推广金融“增值式服务”新经验。总结临平区金融顾问综合试验区经验,召开全市金融顾问制度经验分享会,建立金融顾问增值服务发展指数等。三是探索小微普惠金融服务新路径。迭代杭州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功能,持续归集税务、市场监管等服务基础信息数据,支持金融机构创设“经营快贷”“税务贷”“商户贷”“抵押余值贷”等服务产品,为区域小微、民营企业发展注入伙伴力量。

第五,打造养老金融“新样本”。一是打造养老金融“线上+线下”一体服务模式,在线下,支持金融机构率先打造老年人金融服务网点模式。在线上,打造集“一键求助”、纯语音双向交互、安全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适老化服务平台。二是探索“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融全链条服务。联合银行、保险和财富管理机构,率先探索个人养老金“开户+缴存+权益+投资+税优”一站式综合服务体系,创建养老金融场景生态圈,在西湖益联保中创设增设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责任。

当好探路先锋

科创金融先行先试

2022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杭州正式获批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截至2023年11月,杭州全市科创贷款达3366.15亿元,同比增长20.8%,增速远超全省平均水平。

“我们将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锚定‘建设国内现代科创金融体系的实践窗口和金融服务支撑科技创新发展的示范基地’这一总体目标,深化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聚力构建科技发展与金融创新良性互动、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本高效对接的体制机制,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为探索中国特色科创金融发展道路当好探路先锋。”朱崇敏说。

一是进一步健全科创专营服务体系。持续开展杭州市科创金融专营机构认定工作,落实科创专营机构奖励兑现细则,引导银行、保险、地方金融组织等为科创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金融服务。推动在杭金融机构立足科创企业特点,打造专业的科创金融管理团队,健全专属的科创金融风险管理制度,完善专项的科创金融考核机制,提升科创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

二是进一步提升信贷服务水平。聚集科创企业金融服务痛点堵点,鼓励金融机构围绕初创、成长、成熟等不同阶段科创企业特点及融资痛点,迭代创新金融产品,规范探索“贷、保、投、担”联动机制和业务模式,加大对科创企业服务力度,推动科创贷款规模稳步增长。迭代优化杭州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创新深化科创金融特色服务,以数字化手段实现科创企业与金融服务的有效对接。

三是进一步加大资本市场培育力度。深化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开展好创投和私募股权二级市场转让试点,探索发展“S基金”,拓宽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转让渠道。依托北交所杭州基地、全国股转系统浙江基地,开展“专精特新”板企业梯度培育,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全周期服务。深入实施“凤凰行动”战略和“凤舞九天”三年行动计划,坚持完善重点拟上市企业发现机制,加大培育力度,推动优质科创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优化整体布局

聚焦两大中心建设

杭州“十四五”规划明确,到2025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和浙江新兴金融中心核心区,增加值突破2800亿元。

“截至目前,‘两个中心’建设进展顺利,主要指标如期推进。”朱崇敏表示,围绕规划目标,杭州重点作了以下布局:

一是突出空间优化,夯实金融发展主平台。围绕杭州特大城市新型空间格局,着力引导金融资源向核心金融区块、优势产业区块集聚,积极打造“一核、三镇、多点”重点发展平台。“一核”即以杭州金融城、钱塘江金融城区域为主的钱塘江金融港湾核心区,主要打造金融机构总部集聚区、国际金融科技核心区、浙江新兴金融引领区、财富(资产)管理核心区。“三镇”即玉皇山南基金小镇、西湖蚂蚁小镇、运河财富小镇三个金融特色小镇,重点发展私募金融和金融科技。“多点”即众多特色金融集聚平台。

二是突出服务实体,拔高实施“两个升级版”。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升级版,聚力金融服务创新产业、小微、三农、绿色、民生养老、文创、重大项目等7个重点领域,畅通融资渠道,确保金融活水能精准滴灌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人的全面进步和社会共同富裕。实施“凤凰行动”升级版,聚焦企业上市、发债、上市公司、股权投资、要素交易市场等重点环节,全方位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利用能力。

三是突出改革开放,聚力推进“五项改革”。以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创建为重点,联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数字人民币试点等4个领域,系统性、集成化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着力破除制约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金融业新一轮对外开放契机,强化市内外金融区域协作,促进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

四是突出系统推进,筑牢安全“四道防线”。筑牢机构风险防范主体防线,推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设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筑牢地方金融属地治理防线,强化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建设,提升现代监管科技水平。筑牢金融监管协作防线,健全审慎监管、行为监管协作监管工作体系。筑牢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防线,分类应对,精准处置网贷机构、大企业债务、非法集资、私募机构等重点领域金融风险。

五是突出党管金融,建立健全“五项保障”。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更好发挥现代政府作用,做实党建、机构、人才、引导机制、营商环境等五方面保障,营建现代金融最佳生态。

记者 本报杭州特别报道组

编辑 姚惠

责任编辑 孙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