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游戏 > 评测 >

十几分钟读取信息数万次,手机App“偷窥”乱象真的治不了?

导读:

  一些手机App过度搜索个人信息的问题,此前已经有媒体多次报道过。近日,又有民众向媒体反映,自己的

  一些手机App过度搜索个人信息的问题,此前已经有媒体多次报道过。近日,又有民众向媒体反映,自己的手机升级系统后增加了App隐私记录功能,这项功能可以记录手机上安装的App访问个人信息的过程。当他看到这些数据后,大吃一惊:有的App十几分钟访问手机照片和文件近25000次;有的办公软件一小时内尝试自启动近7000次,并不停读取通讯录;还有很多常用的社交、办公软件,也都存在后台高频率读取着手机信息行为。

  十几分钟内,访问照片和文件两万多次!尽管手机App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情况早就不是新闻,但“偷窥”强度如此之大,还是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更令人愤怒的是,“偷窥”强度或有别,但手机App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私自读取手机信息的行为,目前已经成为一种防不胜防的普遍现象。此前,就有报告显示,2017年下半年,安卓系统的手机App中,有98.5%都在获取用户隐私权限。

  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和《网络安全实践指南——移动互联网应用基本业务功能必要信息规范》,对App超范围收集、强制授权、过度索权等个人信息安全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但揆诸现实,这些制度规范对于App的信息获取乱象,似乎并没有产生应有的规制力。这表明,对于App“偷窥”的行为,当前缺的并不是法规规定,而是对相关规定的执行力。

  一般而言,某款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可以用脚投票。但在手机App的生态中,当“偷窥”和过度索取用户信息成为一种普遍的潜规则,用户的可选择空间其实是非常有限的。此前就有媒体报道,面对手机App偷窥隐私,8成网友表示“无奈”但不得不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解释,为何相关乱象会如此猖獗。但同时,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对于App乱象,依靠平台和开发者的自律,以及用户的“用脚投票”,是不靠谱的。

  目前,一些App即便被监管部门查出存在过度搜集用户信息、用户隐私泄露隐患等问题,一般也只是被通报批评并要求整改,这基本上还是属于“自律”约束的范畴,实际的规制力可想而知。长此以往,不仅无法产生应有的治理效果,反而可能形成一种变相的纵容。只有让真正的第三方监管硬起来,让相关法律长出“牙齿”,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威慑力,避免App违规获取用户隐私信息的“坏毛病”愈演愈烈。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App过度索取和读取用户个人隐私的听之任之,不仅直接伤害用户的权益,也影响到整体的个人信息保护效果。要知道,App对个人信息的不必要索取,本身也是个人信息泄露、非法买卖中的一个重要出口。换言之,不堵住这个豁口,后端的个人信息保护和治理就难免事倍功半。

  另外,中国的互联网应用水平处于世界前列,但是,App的低质化、非规范化生态,也催生了大量的垃圾App,一些App甚至专门是为了“偷窥”用户信息而生。这种状况不改变,对于互联网应用生态的健康化和长远发展,也必定弊大于利。

  应该看到,App过度索取、违规利用个人信息已经成为一种行业公害。它能否得到根治,不仅关系到全社会的个人信息保护水平,也影响到整个互联网应用产业的未来。如果一味靠低成本的非法操作来换取行业的表面繁荣,无异于饮鸠止渴。因为,任何一个行业的长远发展,都不能建立在违规操作的基础之上,更何况,这一做法还是以牺牲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为代价。在这一点上,已经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体系必须切实产生效力。而相关法律法规的切实执行,更关系到法律的公信力。孰轻孰重,不容混淆。(任然)